15 落花生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班级共67人,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读书交流活动,“百字文”形式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课文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立足于“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定位于: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2、训练儿童口语交际;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4、拓展以借物喻人为主题的阅读,倡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海量阅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赞颂花生顽强生命力的语句。
教学过程
诗歌导入,交代课题。
教你们背一首小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今天的课堂上,让我们微笑的面对生活,聆听生活的启示。
齐读课题;为什么花生又叫落花生?
二、走进课文,交代学习内容。
本节课中心学习内容是共议“落花生”,怎么议呢?围绕同学们上一节课提出的疑问展开学习。
1.整理问题:
只写花生不写别的水果这个问题概括为(事物之间)
孩子和父亲之间的问题,这个问题叫做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之间)
2.研究事物之间,重点研究第几自然段?10自然段
3.怎么研究?讨论,重点词,联想,从部分到整体,先读后想。
三、研读第10自然段,全面看问题。
1.完全读懂的举手?读过之后完全不懂的举手?读后就有收获,不是足够有效,多少人是懂与不懂之间,教你一招?(想象)
2.指名读文,同学闭上眼睛来想,在头脑中画一幅画,等他读过之后,一会问你都画了些什么。(音乐起)
3.说说画了什么?
我先说行吗?我说过的内容后,你就不能再说?
我的画上有桃子,石榴和苹果?你的画上有什么?(4人)
我的水果是高高的(重读,突出位置)挂在枝头的,你的花生呢?还有吗?你的花生呢?(4)
我的水果成熟的时候颜色鲜艳,人人都能看到,人人都喜欢,你的花生呢?(4)
4.我的三幅画和你的三幅画,咱们之间的三幅画差别大吗?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些差别吗?
5.老师给提示词导读
因为读的太好了,所以我的心里又出现了一幅画,我的水果用处很多,可以生吃,可以做成果脯,可以做成罐头,甚至还可以炸成果汁,你的花生呢?(4)
6.最后这两幅画差别大吗?
7.我有用途,还长得好看,又好看又有用途不好吗?为什么偏说这样一句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难道讲体面错了吗?为什么这么说啊?
看看这个自然段,谁发现什么了?只讲体面就不对了,只讲就是?只讲就是?只就是?单单的,唯一的,仅仅的,只讲体面就不对了。
四、品读课文,研析人物之间的问题。。
1.父亲在第十自然段中,只是在外表上将他们进行了对比,并没有说我的水果不好,所以有了这样一番对话。(分角色读)
人物之间
你们的父亲也会在晚饭的事物借着食物像考试似的给你们讲道理吗?为什么你们的父亲不会这样,他们的父亲会这样?知道的起立。坐着的孩子想要点启发吗?
出示:许地山父亲个人资料;出示课文句子。
孩子觉得怎么样?父亲觉得难得吗?读读听听有多难得?
五、口语交际,总结写法。
场景换了,父亲带着全家离开庭院去郊游,来到了大自然,看到了万物,父亲会拿什么来说什么?
像这样借助事物的某一个特点,赞扬人的一种品质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
六、带文体会“借物喻人”
1、郑燮借竹子,赞扬那些不向恶势力低头,刚强勇敢的人;
2、罗隐借蜜蜂赞扬那些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
3、虞世南借蝉赞美了那些品格高洁,声名远播的人!
4、还有人借兰花赞美那些高洁典雅的人。
带文:袁鹰 白杨
七、布置作业:仿写《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