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9个生字。
2、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断,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要经得起这莫大的哀痛,需要极大的意志力,读后让人肃然起敬。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走进伟人的世界,了解伟人和普通人一样有丧子之痛,又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宽广胸怀;另一方面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一、交流预习情况。
1、图片引入:毛泽东卧室图,简介毛泽东(突出领袖、伟人、诗人)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根据课文内容,认读生字,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意。
毛泽东从彭德怀(拟定)的电报中得知爱子毛岸英在(奔赴)朝鲜后,不幸光荣(殉职),毛泽东悲痛万分,目光(黯然)。面对儿子遗体是否回归,他(踌躇)不定。最后他还是决定把儿子葬在朝鲜。
二、感受“丧子之痛”
1、配乐学生读“一封电报”。(选低沉、悲伤的音乐)
2、交流:这封电报带给毛泽东的是什么?——板书:丧子之痛
3、默读课文:找出表现毛泽东“丧子之痛”的句子。
概括:收到电报后的痛苦——艰难抉择时的痛苦——要在电报上签字时的痛苦——做出决定之后的痛苦。
4、深入体会“丧子之痛”,感受毛泽东“平凡的父亲”的形象。
句子一: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1)导语:你们说从这里能看出毛泽东的悲伤,可是我没有看到痛苦的泪水,也没有听到伤心的哭泣,你又是从哪儿感受到他的痛苦的呢?
(2)“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他把自己关在卧室里,卧室到处弥漫的是……他把自己的心关起来,此刻他的心里装满的是……
(3)“一支又一支地吸着上烟”:唯有这样,才能减轻他内心的痛。
(4)“热了几次”“原封不动”:茶不思,饭不想。
(5)总结:没有悲伤的哭泣,没有如雨的泪水,有的只是沉默,因为痛到无声,才令人心碎。
(6)再读句子。
(7)此时此刻,在主席的内心是否也是这样平静呢?再读第三自然段。(板书:内心)让我们一起来读下面一段话,和毛泽东一起沉入深深的回忆:
导读:当年,地下党……送到他的身边。他不是平平安安…身边来了吗?
后来,岸英去……他不是平平安安…身边来了吗?
大学毕业后,他亲自……他不是平平安安…身边来了吗?
齐读: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身边来了吗?
可是,岸英这次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怎么会
交流:从主席内心这一声声自问中听出什么?
句子二: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A、这里有一个动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大家可以试着做一做,你会发现当手指按向眉头的时候,又眼是紧闭的。这里还有一个声音,喃喃自语着:“岸英!岸英!”此刻,他的脑海里应该出现了一幅幅画面。(板书:动作、语言)
B、想象引读:他可能看见小时候岸英扑进自己的怀抱,他呼唤着儿子:“岸英!岸英!”
他可能看见 ,他呼唤着儿子:“岸英!岸英!”
他可能看见 ,他呼唤着儿子:“岸英!岸英!”
……
C、可他睁开眼时,这一切都会消失,儿子岸英已经永远离他而去,这怎能不让他悲痛万分。因为此时,他只是一位失去爱子的平凡的父亲。(板书:平凡的父亲)
三、感受“艰难抉择”。
1、面对儿子的遗体,有两个选择摆在他的面前,学生读。
2、选择一:“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1)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想法?
“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
(2)导语:因为自己工作繁忙,竟然没见到儿子最后一面,因为自己工作繁忙,竟然失去了见儿子最后一面的机会。主席为此会感到一生(遗憾、自责、内疚)。
(3)导读:
他多想弥补内心的遗憾,所以他想“儿子活着……遗体吧!”
他多想减轻内心的自责,所以他想“儿子活着……遗体吧!”
他多想……
(4)你们能够理解这位老人的想法吗?你能接受这位老人行为吗?
3、选择二: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体会句子的三层含义:
(1)“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图片展示:毛岸英之前,毛泽东有五位亲人在战争中牺牲。一次次的生离死别,早已经让这位老人看淡了生死。我们也感受到这位老人为了新中国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2)“两个反问”:出去抗美援朝战争牺牲人数。这些牺牲的战士已经长眠于朝鲜,他们的父母怎么样?在主席的眼里,毛岸英只是这其中的一位,毛泽东也是这些烈士父母当中的普通一员。此刻,他心里想到的不再是儿子,还有人民。
(3)“中朝友谊”:此刻,他心里想到的不再是儿子,还有中朝两国的友谊,因为他不仅是一位平凡的父亲,他还是一位伟大的主席。(板书:伟大的主席)
四、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1、最后,主席在电文稿上写一一行醒目的大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呈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处,意思)
3、朗读:儿子岸英的死,在毛泽东的眼里是有价值的,是死得其所,所以他称岸英是“忠魂,忠骨”。这是毛泽东对儿子高度的评价,读:青山处处埋忠骨
对于儿子的遗体,毛泽东的态度也是明确的,他无法下达直接的指示,这对于他太过于残忍,他只能借诗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读:何须马革裹尸还
4、这一夜,注定是不平静的,文章最后留下一行文字,“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一夜是怎样度过的?
方案一:那就让读者和后人去遐想吧!
方案二:让我们一起去想象,去还原主席这一夜的内心、动作、语言,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学生配乐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