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技能: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读诗文,揣测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诗文中蕴含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我班共有学生59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23人。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1岁左右,课堂上能专心听讲,但身心的发育成长造成了他们的一些外部表现: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讲授的内容符合他们的口味或兴趣浓厚时,也会聚精会神,鸦雀无声。在教学时加强教育引导,并间隔提醒,让他们养成专心的习惯。最主要的还是我们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更生动,更有趣,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对上他们的口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来。从而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
教学重点: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想象中感受诗文中蕴含的意境。
一曲相思,就是王安石笔下的那一轮明月——引诵《泊船瓜洲》;
一曲相思,就是纳兰性德笔下那乡心梦难成——引诵《长相思》
一曲相思一曲情,曲曲相思愁煞人,,在张籍的笔下,乡思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板书课题:秋思
出示初读要求:
1)学生读四遍古诗,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节奏韵味。
2)检查朗读,同桌一起画出古诗节奏
师生同画古诗节奏
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引读(厚重悲凉的背景音乐):
1.秋风之中,萧杀之气,怎不让客居他乡的游子倍生思念之情——
2.秋风之中,木叶凋落,远居他乡的游子啊,多想回到故乡——
想“意”之万重。
远在他乡,惟有家书以慰藉思乡之情。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结语: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引读):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体会内容复杂的情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引读:落红遍地,你秋思满腹,打开了信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会写些什么呢?
一个“开”字,你读懂了怎样的情感?——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齐读古诗)
2.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齐读古诗)
3.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诵读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课后反思:《秋思》是人教实验版第九册第六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这三首诗都是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诗歌。通过前一首诗《泊船瓜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进行这首诗的学习时,教学设计的思想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依靠自己的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诗境,体味诗情之上。诗歌是讲求意境的,而古诗更有语言高度精炼概括的特点,思维跳跃,因此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基于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境,通过设身处地想象来体味诗人的情感。如首句“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不可见的,那么作者见到的是什么?引导想象诗外之境,从而感悟到正是萧瑟的秋景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本课的教学基本按照教学设计进行,结构比较完整,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但是课堂气氛仍然不够活跃,没有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教者说得过多,学生说得不够,在启发引导上花了较多的时间,以至于拓展环节──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没有能够当堂完成,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由此,在本班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仍然要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多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