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梅花魂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强调在阅读文章时,要想真正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必须首先理清作者写作的思想路径,即思路。只有找寻到了作者的思路,顺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深入到文本中去,才有可能抓住文本的核心,领悟到文本深处作者的情感真谛,也只有找寻到了作者思维的脉络,才有可能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领悟到文章结构之美、构思之美……
2.1 解读教材: 以往解读教材,将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如今再教此文,我认真阅读了作者陈慧瑛创作《梅花魂》的体会。她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我写《梅花魂》出发点是对我充满爱国情怀、至死不渝的外祖父的深切思念。在我的心里,梅花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世世代代永不泯灭的芬芳,是全世界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正气。歌颂梅花魂,就是弘扬中华英风,炎黄正气!读了这段话再联系课文中写到的五件事,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一是表达作者对外祖父的深切思念,二是歌颂中华民族的梅花精神。 那么,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反复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表达情感是由浅入深的。幼年的莺儿理解不了外祖父的表现——外祖父吟诗句落泪,不能归国痛哭,莺儿的表现是拍手笑,是意想不到。但外祖父对她的教诲,围绕梅花的几个生活片段,却在她的脑海中留下烙印,让她铭记于心。成年以后的莺儿懂得了外祖父的那颗中国心,更加思念外祖父,心随思涌,情溢笔端,回忆起往事,写下了这篇文章。由此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循着作者创作《梅花魂》的心路历程,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并揣摩表达情感的方法。
2.2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预习能力,学生通过反复读文能够感受到外祖父的思乡、爱国情。能够领悟到是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的。是哪些事例,每件事例写了什么,有些学生就不是很清楚了。这在学习记录单“内容”一项中有所体现。 另外,文中外祖父是一个身在异乡几十年的老华侨,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是小学生难以理解的,因为这种深沉情感远离学生的生活,孩子们无法亲身体验。特别是老人情到深处的无声落泪,老人赠墨梅图,送梅花手帕的情景,老人的一颗中国心,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
2.3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循着作者创作思路,体会情感,揣摩表达情感的方法,互文学习
2.4 前期学习情况 课前预习,请学生自读课文填写“学习记录单”——我的问题和课文写了几件事,每件事讲了什么内容。(可能内容不全或语言啰嗦等都没有问题)第一课时,解决学生质疑中的部分问题(涉及第二课时的问题不解决)通过读文带领学生明确文中写了五件事,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一件事主要内容,学生用另一颜色笔课上修改所写的内容。第一课时通过默读课文,初步感受外祖父的思乡、爱国之情。
1.循着作者创作《梅花魂》的心路历程,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
2.走进作者内心,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揣摩表达情感的方法。
1.循着作者创作《梅花魂》的心路历程,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2.走进作者内心,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揣摩表达情感的方法。
(一)回顾事件,整体感知
(二)走进作者内心,揣摩创作《梅花魂》的心路历程
1.由“我”当年的表现导入
2.交流描写“我”当年表现的语句
3.“表现”对照“事件”,交流“我”不懂
4.感情朗读第16自然段,表达“我”的情感
5.回扣往事,感受深切思念
场景一:吟思乡诗句落泪——思乡之切
场景二:赠墨梅图诉说——期望之高
场景三:送墨梅图、送梅花手帕泪别——爱国之深
(三)感悟写法
思乡之切 印象深刻
梅花魂 爱国之深 事例
期望之高 触动心
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出示ppt1:
吟思乡诗句落泪
墨梅图被弄脏发脾气
因无法回国大哭
赠我墨梅图
送梅花手帕后与我泪别
师:作者回忆这五件令她记忆犹新的事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静下心来,随着作者的笔端一起走进她的家庭,走进她的童年。
1.由“我”当年的表现导入
师:当年的“我”还小,亲眼目睹外祖父做的这一件件事情时,“我”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当年表现的语句。
2.学生交流描写“我”当年表现的语句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当年的莺儿。慈祥的外祖父抱着你,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你读唐诗宋词时,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你的腮边、手背。你见了,是怎么表现的啊?
出示ppt2: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
师:五岁那年,有一回,你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墨梅图上留了个脏手印,第一次见外公大发脾气,你是怎么表现的?
出示ppt3: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师:妈妈告诉你,要回中国去了,你心里充满了欢乐,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你没想到什么?
出示ppt4: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师: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把他最珍爱的墨梅图送给你时,你很疑惑,你又是怎么表现的?
出示ppt5: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师:回国的那一天,你站在码头,看到风撩乱了外祖父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你觉得——
出示ppt6: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师:你没有想到—— 出示ppt7: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3.“表现”对照“事件”,交流“我”不懂
师:这些事虽然是“我”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过的,但是又有多少是“我”能懂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事件,再来读一读描写“我”表现的句子,想一想:当年的“我”都不懂什么呢?
小结:这都是当年的莺儿不懂的。在刚才的阅读中,我们不仅关注主人公的表现,还从作者的角度边读边思考,这是很好的阅读习惯。
4.感情朗读第16自然段,表达“我”的情感
师:多少年过去了,已长大成人的莺儿,再回想起这一幕幕往事,她懂外祖父的心了吗?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指名读第16自然段
5.回扣往事,感受深切思念
场景一:吟思乡诗句落泪——思乡之切 师:莺儿又一次轻声吟诵起外祖父曾教她读过的唐诗宋词,小时候的那一幕又浮现在眼前。
出示ppt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师:那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仿佛又落到她的腮边、手背。此时,莺儿明白了?
预设:每当外祖父读到思乡诗时,也唤起他对故乡的思念。
外祖父时时思念家乡,思念祖国,可是有家不能归,只能在梦里回。
师:那深深的思念变成了浓浓的乡愁,融进泪水中。这冰凉的泪是——思乡的泪。莺儿感受到外祖父思乡之切(板书:思乡之切)这也在年幼的莺儿心里种下了思乡爱国的种子。
师:师生合作读这部分内容。
场景二:赠墨梅图诉说——期望之高
师:莺儿又一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那幅墨梅图,耳畔仿佛又响起外祖父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ppt9:第13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都来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当年,外祖父围绕着梅花讲了几层意思?
师:几十年过去了,莺儿依然这样清晰的记得外祖父说的话。当年外祖父告诉她梅花——
出示ppt10: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师:现在,莺儿明白了梅花具有怎样的品格?
预设:坚强不屈(不屈不挠、坚贞不屈、知难而进、不向困难低头……)
师:“梅花魂”指的就是梅花什么精神?
预设: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
师:当年外祖父告诉莺儿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出示ppt11: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莺儿长大后,知道先祖陈化成将军、外祖父都是具有民族气节的人。指名读“创作体会”一文的第一处和第二处。
师:除了莺儿一家人是有民族气节的人,在历史长河中还涌现出许许多多这样的人物,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苏武、林则徐、文天祥,还有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我的学校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自忠小学,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他们的什么像梅花?
预设:他们的精神(品格、秉性)像梅花一样 师:再看课题,梅花魂还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
预设:梅花魂还指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师:同桌两人合作读书(一人读描写梅花的句子;一人读描写有民族气节人物的句子)
师:当年外祖父给莺儿讲梅花的品格,讲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就是想告诉莺儿——
出示ppt1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师:当年外祖父是这样说的,十几年后,莺儿又是怎么做的呢?大家都来读一读“创作体会”一文的第三处和第四处。
师:外祖父当年的每一句话都对莺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她的一生。现在,莺儿明白了外祖父语重心长地说的这番话就是对自己的?
预设:教导(教诲 嘱托 期望)(板书:期望之高)
场景三:送墨梅图、送梅花手帕泪别——爱国之深
师:莺儿想着,想着,不禁眼眶湿润了。至今,她还清楚的记得,临别前外祖父送自己墨梅图的情景。
出示ppt13: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
至今,她还清楚的记得,回国那天外祖父送给自己梅花手绢的情景
出示ppt14: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师:现在,莺儿明白了外祖父让自己带回来的不仅仅是一幅墨梅图和一块梅花手绢,还有什么?
预设:一位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对我的殷切期望,希望我传承梅花精神,时刻以梅花精神激励自己前行
师:外祖父虽然最终也没有踏上祖国的土地,但他的心已经随着墨梅图,随着梅花手帕回到祖国。他还让他的子孙后代回到祖国,报效祖国。莺儿还读懂了外祖父的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板书:爱国之深)
师:莺儿,一边回忆着往事(出示ppt15:五件事),一边回想着自己小时候的表现(出示ppt16:小时候的表现),对外祖父的情感也越来越浓,以至于在文章的结尾处这样深情地写道:(出示ppt17:第16自然段)
小结:我们在阅读中随着作者的笔端,慢慢走进她的内心,边读边感受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这也是很好的阅读习惯啊。
师:多年的生活磨练,莺儿懂了外祖父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铭记外祖父的殷切希望,时刻以梅花精神激励自己前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她写这篇文章更想表达的是对外祖父的——深切思念。
师:看看我们的理解对吗?指名读“创作体会”一文的第五处。
小结:阅读一篇文章,如果能借助作者的创作背景资料,一定事半功倍。
师:作者是怎样把她对外祖父深切思念的情感表达出来的?
预设:通过具体事件表达情感 (板书:事例) 师追问:作者和外祖父生活了很多年,一定有许多事情值得回忆,她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五件事情呢?
预设:多年后,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板书:印象深刻) 触动作者心灵,能够引发情感变化的事例(板书:触动心灵)
小结: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作者,不仅一步步感受到她那深切的情感,还慢慢感受到她创作时的构思,用词用语。这也是很好的阅读方法啊。
师:最后,请同学们拿出学习记录单,在“收获——情感 表达方法”一栏中做补充记录。
1.朗读阅读链接《故乡》,感受不同文体表达同一主题。
2.完成“学探诊”12页四——六题。
3.选读余光中的《乡愁》。
(一)文体意识关照下的语文教学
《梅花魂》是一篇散文,情感很浓郁,这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有关系。散文大家冰心曾在给作者的信中说道: “您的散文我很喜欢,特别是抒情中都有叙事,不是空泛地伤春悲秋,风花雪月。”叙事散文,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根据叙事散文的这些特点,在教学设计上从莺儿当年的表现导入,从莺儿的表现对照几个生活片段,交流莺儿的“不懂”,从莺儿小时候的“不懂”到成人后的“懂得”,作者是后来回忆起往事,回想起自己的年幼无知,更懂得外祖父的心,更想念外祖父了。回扣往事,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感受莺儿对外祖父的深切思念。
最后老师点拨通过具体事件表达情感的写法,“作者和外祖父生活了很多年,一定有许多事情值得回忆,她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五件事情呢?”学生由此感悟到写作文时应该选取自己印象深刻的,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素材。
(二)互文文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引用 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更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几年来将互文性理论引入语文课堂,构建互文性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课立足文本,在追本溯源中开发延伸了阅读素材。在文本的解读中适时引入延伸阅读素材。学生阅读这些素材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文本中的事件、人物距离拉近了,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课堂自然就活跃了。通过延伸阅读,读得广博,悟得深刻。
(三)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深意 场景一吟思乡诗句落泪——思乡之切,诗句的在第一课时处理的基础上,抓了一个泪,这冰凉的泪是思乡的泪。场景二赠墨梅图诉说——期望之高,进入文章的中心段,层层深入。第一层:由梅花的精神,理解梅花魂的意思。第二层:由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精神,二次理解梅花魂的意思。第三层:明白外祖父当年给莺儿讲梅花的品格,讲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的目的。即想告诉莺儿,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这也是外祖父对莺儿的教诲和期望、。场景三送墨梅图、送梅花手帕——一方面表现了一位异国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另一方面希望莺儿传承梅花精神,时刻以梅花精神激励自己前行。长大后的莺儿读懂了外祖父永远不变的中国心,更加深切思念外祖父。这浓浓的情感无不流露在字里行间,学生获取了对内容的了解、对情感的把握,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