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学会看病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面认识母爱,自觉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
3.学习提有价值的问题自学课文的阅读方法。
《学会看病》是篇写事的略读课文,在前三篇课文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一些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对这一写法有所领悟。这篇课文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运用这些方法独立阅读理解已经不是问题,加上文中所写的人和事都和学生生活实际有相似性,故事浅显易懂,学生容易感同身受,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能够独立完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以借文本中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儿子的独立能力这个话题,迁移到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互相教学、解决问题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中。
三年级下册《检阅》一课,是教材中首次要求“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五年级学生经过近两年练习,已经能从题目,人物行为、语言、心理,关键词语,矛盾处,疑难处,空白处等地方提出问题。但针对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和互相教学相对较少。
这篇设计是参加厦门市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例征集评选,被推荐在厦门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上执教的,和我一起上课的是厦门市江头中心小学五年2班的学生,上课前没有接触,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了解。
学习提出有价值的细化问题学习课文。
抽奖游戏。出示《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五位爸爸的照片。 师:让你从中选一个爸爸一起去旅游,你会选谁?(出示课件,同桌一起请,获得奖品的上台领奖。) 谈话引入课堂:只看爸爸怎么教孩子这点,你喜欢谁?为什么?
【设计意图:很多孩子喜欢看《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节目中,在不同爸爸的观念影响下,孩子的表现也有所差别。这个栏目和《学会看病》这篇课文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方面有相通的地方。抽奖游戏后的谈话,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爸爸角色行为的思考,为学习课文做了必要的情绪、情感、注意、思维等方面的准备。】
(一)谈话引入,简介作者 师:板书课题,问:你喜欢这位母亲吗?为什么?她叫毕淑敏,既是母亲,又是作者。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学生阅读。
(二)检查预习,学习新词 (出示词语课件),指名两位学生读“打蔫儿、拖沓、艰涩”和 “按图索骥、聊胜于无”。理解“打蔫儿”、 “拖沓”的意思。 师:看“打蔫儿”的样儿,听“拖沓”的脚步声,这一看一听,就告诉我们儿子病得——(预设生接:不轻),毕淑敏多会用词啊!咱们读到一个新词,都要想想它的意思。
(三)概括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第一板块教学,揭题、学习新词,都能及时兼顾到毕淑敏既是作家又是母亲的双重角色,理解“打蔫儿、拖沓”两个词语的意思后,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用词,提议“读到一个新词,都要想想它的意思”,有利于学生养成因词思物、见词思义的阅读习惯。】
(一)读读议议:母亲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1.快速默读课文,分别用( )和[ ]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想想母亲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出示课件)
2.全班交流,梳理母亲感情变化线索。 个别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词语完成母亲感情变化波形图。(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可有改动。) 决定──心软──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回升
3.梳理过渡。 师:母亲决定后,也曾一时心软,儿子一出门,母亲就开始后悔,在度日如年的等待中,母亲内心充满担忧、自责,直到儿子回来,勇气才渐渐回升。
(二)交流对母亲的初印象
1.同桌分角色朗读母子对话。 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同桌分角色朗读母子对话部分,边读边想。 生:分角色朗读。
2.提出个人看法,全班交流。 师:你觉得这位母亲—— 预设:狠心、冷漠、残忍、负责任、教子有方……
3.梳理过渡。 师:刚才我们读了母子对话,对母亲有了初步的印象。接下来,我们聚焦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阅读思考。
【设计意图:第二板块教学,在梳理出母亲的感情变化线索的基础上谈自己对母亲的初步印象,可以谈得有理有据,可以激起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将积极弥漫于整堂课的学习中。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加深对母亲的初步印象。】
(一)导问: 师:(出示课件)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哪些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想问这位母亲、作家?
(二)教师示范如何提问题和简单记录
1.教师示范。 师:(老师把问题简单记在句子旁边,拍成照片制作成课件)林老师也有问题想问她,想知道吗?注意听,林老师在什么地方提问题,是怎么想出这个问题的。我的问题在第108页第23自然段第1句,第一个问题是这样产生的:我读着读着,觉得这个地方前后矛盾,我想,既然“是最好的选择”,毕淑敏为什么“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第二个问题是这样产生的:我想,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她的话我要多琢磨琢磨,向她学习写作的方法,这句话写得很好,我就要问一问,这句话好在哪里?
2.梳理方法。 师:刚才林老师在什么地方提问题? 预设生:在有疑问、不明白、不懂、写得好的地方……(相机板书:有疑问 写得好)
(三)自读自问 学生自读课文,在句子旁边写问题。 老师巡视指导并发现问得好的问题。
(四)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师:把自己能回答的问题打上“√”。
【设计意图:第三板块教学展示的是“以提问促阅读,阅读中学提问”这一新课堂模式的前三个步骤:明确问题指向——示范引导——自由发问。 有效的问题能够搭建支持学生学习的脚手架。为了确保问题的有效性,应该设置一个主干问题,后半部分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设置主干问题:“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哪些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想问这位母亲、作家?”,把范围缩小,问题指向“母亲、作家”两种身份,学生就会围绕主干问题,从阅读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提出枝叶问题。 形成好问题离不开老师示范。老师通过示范把自己形成问题的思维过程说出来,也就教给学生优质问题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白在什么地方提问,怎么提问,怎么记录自己的思考并且初步判断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很多,需要挑选一句比较容易产生疑问又容易理解的句子作示范。我挑选了这句:“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程,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让学生明白怎么提问题,记录问题,并且能初步判断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尝试独立解决问题”的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可以精选出比较有难度的问题留待下一阶段四人小组互相教学、全班同学互相教学时使用。】
(一)四人小组成员互相教学 (出示“学习规则”的课件)老师提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醒学生交流时做好相关准备。
1.从组长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轮流,每位成员汇报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2. 小组成员讨论。
3. 提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好问题参与全班讨论。
(二)小老师组织全班同学互相教学 由提出好问题的学生提出问题,说明思考的过程,组织其余学生回答。老师协助的同时,相机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1.引导自评、互评,共同提炼提问题的方法 老师相机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同提炼方法。(相机板书)如:在前后矛盾的地方提问,在有疑难的地方提问,在有变化的地方提问,在关键词句提问,在描写细致的地方提问,问问写作目的……
2.相机引导理解三句重点句。(顺序依学生所提,可变动)
交流一:
⑴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感受母亲度日如年的心情。 (出示文中句课件)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预设问题:
①为什么我觉得时间艰涩地流动着?“艰涩”是什么意思?(点拨提问方法:在有矛盾的地方提问)
②为什么用“坠入”,不用“落下”?(点拨提问方法:从怎么用词这个方面提问。)
③我的心为什么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忐忑”两个字“一上一下”,是说心里怎样?(点拨提问方法:从关键词提问。)
④为什么用这个比喻句?(点拨提问方法:在运用修辞手法的地方提问。)
⑵梳理过渡,加深理解。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一句话提了这么多问题,刚才同学们分别从……等方面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知道母亲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觉得时间过得很难,很慢,真是“度日如年”,可见她多么爱自己的孩子。
交流二:
⑴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感受母亲决意磨炼的心。 (出示文中句课件)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预设问题:
①为什么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点拨提问的方法:在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②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点拨提问的方法:在觉得奇怪的地方提问。)
⑵梳理点拨,提升认识。 师:是啊,儿子感冒发烧了,头重脚轻,全身无力,还要自己打车,自己挂号,自己排队,自己取药……困难事儿一件接一件,但儿子都解决了,他学会了看病,得到了磨炼。(指波形图)母亲呢,纠结、后悔、担心、痛苦、自责,饱受精神折磨,她一次次告诉自己:努力,坚持!她学会了放手,(板书“学会放手”)得到了磨炼。
交流三:
⑴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感受母亲的良苦用心。 (出示文中句课件)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预设问题:
①“一张路线图”指什么?它仅仅是看病的“路线图”吗? 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按图索骥”的意思。
②为什么说“聊胜于无”?“聊胜于无”是什么意思?
⑵升华情感,引导迁移。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这次,母亲告诉儿子看病的过程,帮助儿子学会了看病,尽到了母亲的责任。这次,儿子学会了看病,学会了独立面对生活,将来,他就会—— 预设:坚强、独立、勇敢、自理能力很强…… 师:孩子,属于你的蓝天很高,很远。母亲可以牵你一程,载你一程,但很长很长的一段日子里,母亲只能静静地看着你。你要学会—— 预设:自己做事、独立、不断磨炼自己…… 师:这正是母亲让儿子独自看病的良苦用心,毕淑敏写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天下的父母—— 预设:要学会放手 师:也想告诉孩子—— 预设:要学会独立 师:这也正是林老师设计这节课的原因,老师得放开手,让你们学会—— 预设:提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第四板块教学展示的是“以提问促阅读,阅读中学提问”这一新课堂模式的后两个步骤:互相教学——评价跟进。 大量研究证实:互相教学建立在学生和教师意义合作的建构中,能有效提高具有各种学习需要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学生进行四人小组互相教学和小老师组织全班同学互相教学时,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只作为支持者、协助者和学习伙伴。学生所提问题经过自问自答、四人小组互相教学两次过滤,才提出来全班交流,是为了让这些更有质量、更有价值的问题成为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延伸阅读思维活动的“脚手架”,同时把握好课文的重难点,更有利于老师适时点拨、引导、纠偏、提升。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有意义的、思考性的、建构主义的学习中,积极锻炼自己的思维,促进多种认知水平在更高层次互动。】
(一)交流对母亲形象的新认识 师:现在,回忆母亲的所说所想,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二)比较阅读,感受心理描写的作用 师:林老师发现这篇课文有个特点,有很多心理活动描写,如果把心理描写部分去掉,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第五板块教学,组织学生交流对母亲形象的新认识,展示了学生阅读思维不断深入,思考更加全面,认识有所提高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被学生发觉并感动着,将激发学生对深层次阅读力和快乐阅读体验的期待,形成主动阅读的内驱力。讨论“把心理活动描写部分去掉好不好”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心理描写的作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在今后的习作中恰当运用。】
师:(出示课件)快速默读毕淑敏的《剥豆》,你又想问这位母亲、作家什么?
生:默读,提出问题。老师巡视指导并发现下一阶段交流的问题。 学生汇报自己提的问题。
预设:
问题一:为什么“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参考答案:因为比赛开始时,我的盆里已经有不少豆,儿子用的是空碗,原本就不公平。母亲想让儿子赢了多些自信。)
问题二:母亲为什么现在又加快了? (参考答案:因为母亲知道,儿子终究是要在外面竞争的,那时靠的是实力,儿子应该学会努力做事,面对现实。生活中,失败、成功皆是常事,这个道理应该早点让儿子明白。)
问题三:母亲为什么不要给儿子虚假的胜利? (参考答案:因为母亲要让儿子体会真实的生活,要让儿子明白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问题四:“瞻前顾后”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会“瞻前顾后”? (参考答案:“瞻前顾后”原来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现在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一方面,母亲想让儿子赢,多些自信,又担心给他虚假的胜利,儿子体会不到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母亲想让儿子体会真实的生活,又担心儿子承受不了。母亲顾虑很多,心里很纠结,拿不定主意,所以“瞻前顾后”。)
问题五:对母亲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了母亲对儿子十分理智的爱,可以看出母亲教子有方,还可以看出毕淑敏很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第六板块教学,是为了及时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考虑到《剥豆》和《学会看病》有个共同点:都是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侧重于让儿子学会做具体的事,锻炼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剥豆》侧重于让儿子学会接受真实的生活,锻炼儿子的心理素质,两相对照,可以加深对母子俩的认识,并受到启发。】
(一)回忆整理,交流感受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
(二)拓展阅读,巩固学法
1.继续阅读《剥豆》,提出问题,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交流。
2.用“自问自答”的方法阅读毕淑敏和儿子卢淼所著的《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再和同学交流。
《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是毕淑敏用稿费买了两张船票与其子从日本横滨启航,乘“和平号”航海环球旅行114天的旅行记,亦可称之为“航海日记”。全书记录了他们航海环游数十个国家的所见所闻所悟,融旅游、文化、异域风情于一炉。书中讲述了许多有意思的小故事,还有上百幅精彩的照片,令人大开眼界,爱不释手。
【独立阅读时间】一个月
【交流时间及形式】用一节课时间,组织“班级读书会”。
【交流评价要点】
1.同伴互评:
⑴所提问题是否能引发大家思考,引起大家讨论?
⑵认真听同学的回答,你同意他的说法吗?有什么补充或建议?
2.自我评价:我的问题引起同伴的兴趣了吗?如果没有,我应当怎样问?
【设计意图:第七板块教学,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打动学生内心的教学是最有生发力的。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新收获,可以在学生脑中种下“以提问促阅读,阅读中学提问”这一新课堂模式的种子,在今后的阅读中自觉运用。让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剥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考虑到课堂时间较紧,希望没完成任务的同学能继续完成。推荐阅读《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学生能在阅读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毕淑敏独特的教育方法,再次从母亲和作家两种角度加深对她的认识,并且从卢淼身上感受这种独特教育方法带给他的积极影响。】
附: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有疑问
写得好
决定──心软──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回升
(以上词语组成波形图,词语可替换成学生的。)
(指导老师:肖俊宇 邵巧治)
(说明:本节课的高清视频请看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教学视频”中“创新课堂观摩课”第8页http://vod.xmaes.cn/Movies/filminfo.asp?filmid=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