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七律·长征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
(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3.情感与态度: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这一课反映的时代背景距学生生活很远,为了使学生能够切身地溶入课文的氛围中,我努力拓展信息空间,打通学生对现有信息的交通通道,充分调动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动性,为教学服务。此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努力开发教学资源,包括利用学生体会意境的录像资料,充分体现情境教学,运用情境导入,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感悟到教材应用所掌握的内容,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1、重点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课前欣赏电视《长征》主题歌,谈感受。
2.过渡:今天,让我们通过毛主席的一首诗,再次走进这支队伍,去了解他们的故事,去感悟他们的精神。
3、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4、关于长征,你知道有多少?(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
请同学们交流汇报一下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
5、介绍写作背景。作者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已到达陕北,长征已经胜利在望。回顾一年来红军战士走过的路程,毛主席诗兴大发,满怀豪情地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出示,范读)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诗,纠正读音。(逶迤、磅礴)
3、齐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学习首联,体会“等闲”。
1、诗第一句中哪个词语告诉了我们这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哪些词又让我们看到了红军面对难的态度?(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
2、交流: 只等闲
3、红军为什么把无数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呢?“只等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句读?(慷慨激昂、高亢有力……)
(试读——教读——齐读)
(二)学习颔联,品味诗中画面
出示五岭及乌蒙画面
(1)五岭长:看着这样的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它?(连绵不绝、高低起伏)体会五岭山脉的长,
(2)乌蒙高:看着这样的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描述它?
(3)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跳动的细浪”和“滚动的泥丸”,这句运用了什么写法?(夸张、比喻)“逶迤、磅礴”说明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细浪、泥丸”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指导朗读。
(4)师生合作对诗,感受对仗之美。
(5)出示资料,交流感悟,再读诗句。
(三)学习颈联,体会“暖”与“寒”。
1、指名读“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2、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红军战士,你有什么感受?(暖洋洋,愉快)
3、指导读诗句。
4、教师小结过渡:诗中有一个字分明让我们看到了红军那一张张喜悦的笑脸。
5、小结过渡:如果说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放录像《飞夺泸定桥》片段。
学生观看影像。
此时你想说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太险了,胆战心惊,捏了一把汗)
小结:“暖”,写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7、指导朗读(轻松 愉快)(惊险 心惊)男女赛读。
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8、小结板书:在这两场战役中,你看过了怎样的红军队伍?(智慧、英勇无畏)
(四)学习尾联,解读“更喜”情。
1、师:渡过大渡河,越过夹金山,红军迎来了最艰难、最具挑战的一程——过雪山。(出示雪山课件)
2、你看见了什么?仿佛听见了什么?
3、过这样的大雪山,红军需要什么?(棉袄、食物、能力……)
4、如此艰难,毛主席却在诗中写到“更喜”,这是为什么?
5、翻越雪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红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在这胜利的时刻,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用最准确的词语描述一下这种热烈的场面?(欢呼雀跃、心情欢呼、笑逐颜开……)解释“尽开颜”(一片欢腾喜悦之态)
6、指导朗读。
1、话说“长征”意义。
4、起立释性朗读(诵读)
1.背诵诗歌。
2.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3.拓展阅读 。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