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七律·长征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虽然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不少古诗词,初步具备独立或合作学习古诗词的能力,但对于毛泽东写的诗词还是第一次接触,由于诗词中所讲到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历史时代背景与当代学生有较大距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的内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课前布置学生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关于长征的资料,每人至少看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五律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
教学重点:
1、弄懂诗句意思,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结合诗句谈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2、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我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而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一位自称是“马背上的诗人”的传人,他在战争中谱写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这个人是谁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毛泽东各个时期的图片)
师:对,这就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思想家,诗人——毛泽东,我们敬爱的毛主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后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教师板书,学生齐读并书空)
师: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诗,请先来了解一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一、初读,读顺诗文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翻,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抽生读全诗。(学生A、B)
师: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是为什么呢?
生:押韵。
师:看“闲、丸、寒、颜”,他们的韵母都是an,这样读起来就很有韵味,这就是押韵。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课件出示“闲、丸、寒、颜”及韵母an)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诗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有了节奏,听上去味道就不一样了。除了读出节奏以外,还要注意读出它的韵味。(抽生读、齐读)
二、再读,理解诗文
师:我来问个问题,这首诗写了什么?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听老师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师范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课件演示:诗句变色)你真的很会读书,很快就找到了诗眼。是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什么叫等闲?好一个平平常常,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红军把经历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师:对!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
师:都找到了吗?来,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师:山有五岭、乌蒙、岷山,水有金沙江、大渡河。
三、品读,感悟诗情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接下来我们先看两幅山,(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指名读,这里的山是指?五岭给你怎样的印象?
师:逶迤就是连绵不断的样子。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吗?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翻越它,难吗?如此难逾越的高山,可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细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们再看看乌蒙山(课件出示:乌蒙图)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乌蒙山,你会想到哪一个词?
师: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
师:磅礴就是气势雄伟,高大的意思。知道磅礴的乌蒙山到底有多高呢?海拔在3000米以上,如此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滚动的泥丸)。
师:是啊,你逶迤的五岭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你磅礴的乌蒙又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这就是只等闲。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师:是呀!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非常坚强。
师:对,这就是乐观主义精神 ,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
师:好一群无畏、乐观的红军战士。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啊!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我们来看一对反义词“暖——寒”。(课件出示)
师:针对这一暖一寒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的山崖会是暖的,大渡桥上的铁索又会是寒的呢?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暖一寒的?
(课件播放 “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一起读。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 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们的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
师: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
生:心里有点酸酸的感觉。
生:心里有点痛的感觉。
师:这就是“寒”,你能把这种“寒”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看他把巧渡金沙江读得多欢快呀!你看他把飞夺泸定桥读得多悲壮呀!来,男同学一起读。
(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呀,来,读出这份欣喜,读出这份高兴吧!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呀!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渡过欢快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80年过去了,让我们再沿着长征的足迹,用心聆听一遍这首诗。(播放朗诵视频,教师展示书法)
师: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全诗仅用八句五十六个字的精炼语句,形象艺术地概括了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伟人这八行隽永大气的杰作,犹如一支火把,照亮了东方神州今天和未来的道路。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满怀豪情一起朗诵《七律 长征》。
一、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 yí________ 2.páng bó________
二、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七律 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4分)
⑴ 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