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七律·长征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会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对于当代的孩子,比较遥远,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就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 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
1.生长点。 知识基础——在诗词学习中,作为五年级的学生背诵并积累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 方法积累——学生基本掌握了看注释、想画面、查资料、抓字品读、归诗类等学习方法。 情感积淀——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长征、中国革命历史的文章,在情感上有所积淀。
2.问题预设。 《七律·长征》这首诗反映的历史离学生较远,因此,对情感的理解、对诗风的体会是我在教学上预设的难点。
3.我的思考。 基于预设的难点,我想通过多种方法悟诗情、诗类拓展体诗风来设计教学。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预习
交流预习卡:检查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导入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2、交流课外搜集长征的资料。
3、师介绍七律: :“七律”是诗体名,说明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七律”的特点是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
4、简介长征。
师: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同时也要摆脱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军战士们就靠着自己的双脚,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延安,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边简介边简画出红军长征路线图)。
5、出示作者的图片和资料,对作者有整体了解。
这时我们的毛主席挥笔作诗《长征》。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首气雄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三)、品读
1、(初读)了解内容
(1)、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师配乐朗读)
(2)、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投影长征图片)试着用以上这个句式来初步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豪情。
(3)、不同形式的读: 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2、(精读)领略诗境
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毛主席用如此简练的一句话概括了红军不怕困难。找出来并画下来。
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红军把什么当做了平平常常的事?
师:读出不怕困难的精神来。
3、(深读)理解诗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远征难只等闲)
选择理解:“等闲”。
师: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师:对!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一起交流交流。
五岭、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师:山有五岭、乌蒙、岷山,水有金沙江、大渡河。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只经历了这几座山、几条河吗?能结合课后的资料来谈谈吗?(课件出示:长征资料)
师:18座大山,24条大河,小山小河就不用说了。长征途中,红军要经历这么多的山水,经历这么多的困难,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几条河呢?猜猜看?
4、品读,感悟诗情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是呀!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正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
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
师:仅仅是高大吗?这五岭可是一座连着一座,伸向远方呀!你还会想到哪一个词?
(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磅礴就是气势雄伟,高大的意思。知道磅礴的乌蒙山到底有多高呢?海拔在3000米以上。黄石最有名的山是什么山?
来,请你读,边读边想象五岭、乌蒙的样子,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可是绵延千里的五岭呀!这可是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呀!谁再来读。
师:读得真好,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如果此时此刻,让你来翻越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师:是啊,你逶迤的五岭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你磅礴的乌蒙又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这就是只等闲。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好一群无畏、乐观的红军战士。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啊!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介绍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读读这句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暖一寒的?
……
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
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
这是浸染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请你读!
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呀——请你读!
这还是诗人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一起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介绍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们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
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一起读。
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你看他把巧渡金沙江读得多欢快呀!你看他把飞夺泸定桥读得多悲壮呀!来,男同学一起读。
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这就是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呀,来,读出这份欣喜,读出这份高兴吧!
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呀!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渡过欢快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读——
(设计意图:透过远征难且不怕,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
5、齐诵,升华诗情
长征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长征书写了一首惊心动魄的史诗。毛泽东用诗的语言再现了长征的壮举,再现了无畏、乐观的长征精神,同时也把自己的英雄主义气概、浪漫主义情怀表现了出来。现在,你们就是毛泽东,把这种英雄气概、浪漫情怀朗诵出来吧!
来,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满怀豪情一起朗诵《七律长征》。
长征壮举世人叹,长征精神永流传!长征歌曲大家唱。(播放歌曲《七律长征》)想唱的同学我们一起唱起来。
(四)拓展
1、有关长征和毛泽东的诗词。
(五)、练习
1、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六)、学生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