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阅读、感悟、欣赏、想象,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初步提高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感悟、欣赏、想象、再造,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渲染“爱之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为第二课时“恨之切”铺垫。
一、贯通教材,暗示学法。
1、出示以下内容:
它们在瞬间走进想象,然后又从想象流出,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回味。
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飞翔与驰骋。
――选自第五组《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2、学生自读,品味。
3、教师谈话:“‘它们’是谁呀?(中国的汉字)是呀,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只要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凭借语言文字,你们一定可以领略到无限的风光,感受到无穷的魅力。这节课,你如果好好读读文字,好好想象一下,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评析:“培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怎么落到实处?老师在此处借助上一组课文《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美文佳句来激发学生爱文字的热情,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文字,渗透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又是学习语言方法的教育。同时,还影响学生,不能孤立地单学某课文,而应融会贯通,上下关联。)
二、渲染情绪,书写美园。
1、播放《火烧圆明园》视频片断。
2、师生对话,引出课题。
大家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一段历史,中华民族的子孙不应该忘记它。因为,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这段历史的名字叫――(师生共答)《圆明园的毁灭》。
3、激发情感,书写心怀。
英法联军一把大火把圆明园给毁灭了,一伙强盗把圆明园给糟蹋了,可是,他们毁不了圆明园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不仅中国人,连外国人都向往着它。法国的大文豪雨果这样说: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那就是这座名园。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中国的美丽的圆明园,让我们记住它吧!大家拿出笔来吧,跟着老师,用爱把“圆明园”三个字刻到我们的心里去吧!
4、评价书写,互相欣赏。
(评析:视频燃情,言语激情,书写抒情,层层推进,筑就一个字,那就是“爱”。老师搜集资料信息,既有影视作品,又有文豪作品,去激荡学生的心灵,升腾出对圆明园的爱意。书写“圆明园”,不仅仅是体悟汉字美,更是爱中华,爱圆明园的教育。)
三、整体感知,初识美园。
1、出示资料,渗透思想。
这么美丽的一个地方,大家想不想知道它究竟在哪?它的概况是怎样的?这是老师搜集并整理的一个资料,大家请看: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约350公顷,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
2、自由读书,完成任务。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15页,大家自由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一)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多读几遍。(二)思考一下,文中哪一个自然段与老师的这段话意思差不多,都是写圆明园概况的,找出来,做上记号。
3、学习生词,弄懂课文大意。
出示生词,多形式读。(分两行出示生词,第一行:玲珑剔透 蓬莱瑶台 瑰宝;第二行:侵入 销毁 灰烬)
女同学先读第一行,男同学评价,之后全班齐读这一行。老师引导:把这三个词串起来,发挥你的想象,让你想到了什么?
男同学读第二行,女同学评价,之后全班齐读这一行。老师引导:把这三个词串起来,发挥你的想象,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让这些词带我们进入了想象的天地了。大家有没有发现,通过这些词,大家所想到的这两方面内容,合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4、感受美园,学习表达。
1)出示与资料相似的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根据“举世闻名”指导朗读。(听出了名声吗?大吗?大到什么程度?怎么读好这名声?)
3)根据“众星拱月”指导朗读。(这园美吗?美在哪个句子或哪个词语?众星拱月什么意思?怎么读出美?全班齐读。)
4)图解“众星拱月”,再读美。(出示圆明三园示意图,老师引导:这就是圆明三园的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看出“众星拱月”了吗?“星”在哪?“月”在哪?许多小园围绕着圆明三园,这就是“众星拱月”。大家再美美地读一读。)
5)学习表达,概述美景。
老师引导:这第二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概况非常简洁,一读就明白。你能不能学一学,也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或者是乌君洲公园,或者是其它的地方?
出示: 在 ,是 。它由 、 。此外,还有 。
学生口头练习,交流评价。(相机指导运用上“众星拱月”)
(评析:学语文,要掌握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片断利用6个词语进行想象扩充,启发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利用搜集资料,贴近历史背景;通过指导朗读,来阐释重点词语;通过图画,形象感悟美言;抓住特色片断,仿写训练等,渗透方法,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想象再造,品悟美园。
(一)把握段意,指导领悟。
1、老师引导:刚才是从高空鸟瞰圆明园美景,现在,我们赶紧到园子里去吧,去看看圆明园里具体都有些什么呀。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读完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都有些什么呀。
2、指导发现:这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中有很多东西。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是不是真的会读书。大家能不能把这两段话读成一句话?在文中,你发现了这一句话吗?
3、出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小结:这句话,既概括出了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又引出了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你们看看它在什么位置?(三、四自然段之间,后一自然段的第一句)知道吗?它叫过渡句,能把事物的不同方面很巧妙地连结起来。比如,你刚才写乌君洲公园这篇文章,就可以用上它。
(评析:学会读书,既会把课文读“厚”,让思绪飞扬;又会把课文读“薄”,使思维缜密。老师在“过渡句”上做文章,不是机械授予,而是刺激参与:“老师要考考大家,是不是真的会读书。大家能不能把这两段话读成一句话?”引导发现:“你们看看它在什么位置?”再进行谈话小结:“它叫过渡句,能把事物的不同方面很巧妙地连结起来。比如,你刚才写乌君洲公园这篇文章,就可以用上它。”这样,让学生学会,会学,会用。)
(二)感受“宏伟”,“幻想”“境界”。
1、默读“建筑”,尝试分类。
大家认真默读,细细地研究一下这些建筑,假想你就是当时的“设计师”,你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建筑分为哪几类。
2、选择“建筑”,感情练读。
同学们,你们自己最喜欢的建筑是什么,你就用你的感情把最喜欢的放声读出来。心里想想为什么喜欢。
3、想象“建筑”,反复引读,激起共鸣。
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读后说说为什么喜欢。老师相机启发学生: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学生a说完之后,老师激情诵读文中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带动学生进入“幻想”。
学生b、c、d……说完之后,老师相机一次次引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4、胸怀“建筑”,熟读于心。(读整段,多读,读熟)
5、目览“建筑”,体验“境界”。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大家想不想见见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快来看吧!
出示各个建筑图片,指认欣赏。(穿插解释“象征”这个难懂的词)
说感受,深化共鸣,再次引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评析:读,想,说,感,一次次造境,一次次引读,让静止的文字“名胜”,变得立体起来,老师搭建了一座时空桥梁,让文字鲜活,让美景重现,让情感释放。)
6、改动文本,学生整理资料,补充“建筑”。
1)老师谈话:圆明园内,仅仅只有课文中提到的这些景色吗?(不止,还有许多)所以,老师要改一改课文,把“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后面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后面的“。”、“还有西洋景观”后面的“。”都改成“……”。你们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归纳、处理一下,你的资料该放到哪个省略号里去说呢。
2)学生整理资料,补充“建筑”。
(评析:删改文本,改变标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教学的艺术性。让学生补充省略号包含的内容,交流资料的时机是那么妥帖,让学生处理资料,指导性显得很强,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7、背诵“建筑”,积累美言。
引导:真是美不胜收呀!这么美的事物,就要装进我们的脑海中去。
出示提纲,尝试背诵。
圆明园中,有 ,也有 ;有象征着 ,也有象征着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 ,如,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 ,如 。园中不仅有 ,还有 。漫步园内,有如 ;流连其间,仿佛 。
(三)领略“珍贵”,明晰历史。
圆明园里,除了建筑,还有最珍贵的文物,都有些什么呢?
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东西?这段历史有多长?(拿出字典,查查字典后面的“我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从“先秦时代”到清朝大概有多长?)
出示有关文物图片,感受“博物馆”、“艺术馆”。
(评析:“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工具不好读书。字典是我们的好帮手,使用好工具书。)
五、直抒真情,歌颂美园。
引语:欣赏了宏伟的建筑,观看了最珍贵的文物,就要走出美丽的圆明园了,同学们,你难道不想表达一下你的眷恋吗?
学生完成板书: 圆明园,
作业:把圆明园的美景介绍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