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七律·长征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本课是毛泽东的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在教学前,对课时的安排一直处于矛盾中。一课时上吧,诗歌描述的长征故事离学生时代比较久远,内容较多,时间上有些紧迫。本课有其特殊性:第一,必须更多地补充课外资料,以拉近学生与诗句所反映的七十多年前的故事。需通过有关长征的背景、长征的故事或影像资料以及长征路线图等,才能为学生真正走进诗句、走进诗人奠定基础。第二,这是学生迄今所学容量最大的旧体诗词。同时,本诗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按惯例此类课文也都安排两课时。但如果分2个课时上,又觉得将一首完整的诗歌或故事肢解,有些遗憾。为了尝试,还是选取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当然,容量大了些,时间也仓促了些,是否可行也有待商榷。
另:本课教学学习、借鉴了集美大学施茂枝教授发表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的一篇设计文章,特此说明。
1.认识3个字,会写3个字。
2.以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教学突破口和主线,并借助彰显诗句意象和引进课外文字、视频资料等手段,让学生领悟长征的艰难险阻、红军的英勇无畏精神及其精神源泉。
3.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对仗和对比,并体会其好处。
4.在领悟诗句所蕴含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内化诗歌语言。
本课描绘的长征的故事,因为年代距离学生比较久远,学生对抗战历史知之甚少,因此主要采取课前预习查找相关内容以及课堂大量的图文资料相结合,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为学习本文做铺垫。
感受及领悟长征的艰难险阻、红军的英勇无畏精神及其精神源泉。
1.出示课题:这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的一首七言律诗。
2.简要介绍七律。这首七言律诗描写了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故事。
3.你知道哪些长征的故事?交流、简介。
4.分组朗读,正音。明确四联。
5.师:同学们,初读了《七律·长征》,长征和红军将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1.学习首联,感悟“诗眼”。
(1)设疑问,引诗句。
师:漫漫长征,千难万险;红军将士,英勇无畏。诗中有两句就表现了这一点。这两句是?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
(2)合作读首联,悟写法。
师:现在,我们来合作读。
师(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生(读):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读):远征难。
生(读):只等闲。
师(读):难。
生(读):闲。
师: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
师:你从这对比中,感悟到什么?
师:请读出红军战士不畏困难、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
师:让我们一起读!(齐读)
1.过渡。
师:那么,漫漫征途上,红军战士把哪些“难”视为“等闲”之事呢?诗中形象描绘了战士们跋山涉水的艰险画面。这几个画面是?──(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桥横铁索;岷山千里雪。)
2.走进“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师:让我们先走进“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这两幅画面中,感受千山之险。谁来读?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指名读,齐读。)
师:什么是逶迤?请看──
师:透过这画面,你看出逶迤的五岭是怎样的五岭?
师:我们一起来读──“五岭逶迤”,请读出那种连绵不断的感觉来。(齐读)
师:看,这就是磅礴的乌蒙──
师:伟人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师: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诗句,磅礴的乌蒙这是怎样的乌蒙?师:请你读出乌蒙山的高大、巍峨、高耸入云的气势。(生齐读)
师:千山之险,险象环生。在这“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中,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师:同学们,《长征组歌》中有几句歌词做了这样真实而概括的描述。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突破封锁线》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zhòng)兵,压黔(qián)境。──《四渡赤水出奇兵》
师:种种千难万险!用诗句中的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远征难。
3.了解诗句写法,感悟红军精神。
师:现在我们来合作读上下句。看看大家是不是能够有所发现。
师(读):五岭逶迤腾细浪,
生(读):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五岭逶迤。
生(读):乌蒙磅礴。
师(读):腾细浪。
生(读):走泥丸。
师:五岭。
生(读):乌蒙。
师(读):逶迤。
生(读):磅礴。
师(读):腾。
生(读):走。
师(读):细浪。
生(读):泥丸。
师(读):五岭逶迤腾细浪,
生(读):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就这样读着、读着,在这两句之间,你发现了什么?
师:是的,这两句就是对仗,用词和结构都是对称的,这就是对仗。现在,同学们合作读,全体男生读上句,全体女生读下句,要读出对仗的整齐之美。
出示──
五岭逶迤腾细浪,(全体女生)
乌蒙磅礴走泥丸。(全体男生)
师:师:现在,我们换个方式横向合作读一句诗。看能否还有新发现。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
师(读):逶迤。
生(读):细浪。
出示──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磅礴。
生(读):泥丸。
师:你发现了什么?(预设:诗句运用对比的写法。)
师:是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深究起来,这两句都隐含两层意思: “逶迤、磅礴”,显示红军长征困难之(大),用诗中三个字概括,就是—远征难;“细浪、泥丸”,显示红军将困难视为(小事)用诗句中的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只等闲。透过这鲜明的对比,你体会到什么?(预设:红军的坚忍不拔、乐观无畏、英勇顽强……)
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起的细浪;高大巍峨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滚动的泥丸。
师:面对艰难,红军是如此毫不畏惧、从容不迫!难怪诗人这样赞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
1.过渡;千山之险阻挡不了红军战士前进的步伐。那么,万水之难呢?让我们走进另外两个画面。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一读。
2.引导质疑。
师: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疑问?(预设:云崖为什么会“暖”?铁索为什么会“寒”?)
3.引用资料感悟“暖”。
师: “水拍云崖”为何会“暖”呢?下面有一段资料,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有所感悟。
师:读了这则资料,你觉得红军靠什么渡过金沙江?(预设:勇气、智慧。)
师:尽管金沙江地势险要,又有敌人重兵把守,但红军将士凭借超凡的勇气和智慧,顺利渡江。想一想,此时此刻,红军将士的心情怎样?(预设:高兴、喜悦。)
师:这种心情,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这就是──
生:暖。
师:我们一起读,要读出红军将士此时此刻的心情──金沙水拍云崖暖。(齐读)
4.显现意象感悟“寒”。
(1)感悟“寒”意之一。
师:巧渡金沙江是智取,强渡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桥横铁索”为什么会“寒”?这“寒”字到底包括了什么意思?请看──
你看见了什么?
预设:奔腾的江水翻卷着滔滔的白浪……
预设:只有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横在江面……
假如你必须马上走过这座桥,你的心情怎样?(预设:胆战心惊──胆寒。)
师:翻着白浪的江水,闪着寒光的铁索,足以让人心惊,使人胆寒。全体女生们,大家一起读,要读出心惊胆寒的感觉──大渡桥横铁索寒。(女生齐读)
(2)感悟“寒”意之二。
师:除了“胆寒”外,“寒”字还包括了什么意思呢?相信同学们看了下面的文字,会有新的感悟。
师:看到这段文字,你能想象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激烈、惨烈、残酷,惊险悲壮……)
师:这是一场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这是一场激烈、残酷的战斗!战斗结束后,泸定桥的铁索上似乎还残留硝烟、弹痕和战士们的鲜血。面对这铁索,你的心情怎样?(难过、悲痛、悲伤……)
师:诗中有一个字,就概括了同学们的这种种心情。这个字就是──
生:寒。
师:一个寒字,道出了形势险恶,令人胆寒。浴血奋战,惊险悲壮。
全体男生们,大家一起读,请读出“寒”所概括的种种心情──大渡桥横铁索寒。(男生齐读)
5.小结。
师:同学们,“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难;“金沙水拍”“桥横铁索”,更难。但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不同结果,红军战士也会有不同的心情。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要读出两种不同的心情。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齐读)
师:但是,险恶的山水,还是猛烈的炮火,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
1.过渡。
师:同学们,关于长征,有这样一组数字。
出示──
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行程2万5000里。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位战士壮烈牺牲。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岷山千里雪”的画面中,这是长征途最艰难、最悲壮的征程之一。──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出示,齐读)
2.想象练笔。
师:这就是岷山千里雪──
(在这两幅画的基础上,再配上风声大作、大雪纷飞的具有动态效果的画面或狂风大雪的音效。接着幕后响起《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开头几句作为背景音乐──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师: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请你用耳聆听,用眼细观,你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
听——
看——
3.感悟精神。
师:同学们,透过影片,歌曲,我们看到了红军翻越雪山时那艰难和悲壮的一幕幕。但诗中有两个词却告诉我们,红军将士怎么面对“岷山千里雪”。这两个词是?──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再次出示)反馈:“喜”“开颜”。
师:苦难成为过去,欣喜洋溢心间。我们一起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齐读)
师:透过这“喜”透过“开颜”,你体会到什么?(生述)
师:同学们,这种种感受和体会,用诗中的话说,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示,齐读。)
师:学到这,老师有一个问题──远征如此艰险,红军却能等闲视之,他们的精神力量来自何方?(预设:这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小学生一般难以作答。)
师:我们先来读一读《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歌词,读后应该会有所发现──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zhān)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师:结合当时的背景,请大家想一想,红军的理想是什么?先在同桌之间交流交流。
(预设:推翻旧社会、旧制度;消灭世上所有的不平;建设新中国;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师:推翻旧社会,建设新中国,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红军的理想。正是这种理想,让红军有了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意志,有了乐观进取、英勇无畏的精神。红军正是在“高于天”的崇高理想的支持下,才跨过万水千山,战胜种种天险,粉碎敌人围追堵截,用毅力和意志、鲜血和生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不朽的奇迹。
师:《七律·长征》是英雄的颂歌、胜利的颂歌,是撼人心魄的精神颂歌,也是视死如归的慷慨悲歌!让我们满怀感动和崇敬,重温诗句,跟随伟人毛泽东重走一次长征。
1.背诵诗歌。
2.摘录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