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9个生字。
2、引导学生围绕阅读提示理解课文,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及伟人博大无私的胸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课文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岸英遗体归国埋葬,而金日成首相请求把岸英葬在朝鲜,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踌躇,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最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全文通过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表达了一代伟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走近毛泽东”,这是一篇记叙文,以真人真事来抒发作者对伟人的崇敬与爱戴之情,也从中领略伟人的爱国情怀。编者将这种深厚而强大的价值导向隐藏在单元编排中,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2、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1)班的学生,他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了解不多,对于毛泽东主席更是知之甚少。但他们有爱国之情,有爱国之心,只是在平常生活中,这种强烈的情感难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同时,他们善于运用网络来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料,这将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和伟人博大无私的胸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领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体会毛泽东丧失爱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博大胸怀,让学生受到“爱国”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课前三分钟,齐诵《七律·长征》。
[案例评析]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吟诵,营造出了一种“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情境,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带进了课堂,一下子带进了文本里,从而沟通内心的深刻体验,形成阅读期待。
1、师:我们前面学习了两篇有关介绍毛泽东同志的文章,《长征》让我们知道了毛泽东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开国大典》更让我们领略了一代领袖的风采。今天,我们将学习———(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2、师:同学们昨天都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写了毛泽东同志的哪些事?
生:这篇课文写毛泽东接收到自己的长子在朝鲜被敌方杀死了,他非常伤心;秘书想让他破格把遗体运回祖国安葬,但毛泽东经过深思之后,决定将长子遗体放在朝鲜那边。
师:能够将大概意思说清楚。但 “被敌方杀死了”说法不准确,应该是——
生:为国献身。
生:为国殉职。(结合认读“殉”字)
生:为国牺牲。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生:这篇文章写毛泽东知道自己的爱子牺牲了,很伤心。
生:再写金日成主席请求把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毛泽东想了很久,终于做出了决定。
师:“决定”这个词还不够准确,换一个?
生:抉择。(师板书:抉择,结合指导认读生字“抉”)
小结:文章写了两件事,第一件写毛泽东惊闻爱子牺牲,十分伤心,这是他作为父亲的表现;第二件事写他决定把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的土地上,这是他作为领袖的抉择。所以,在这篇文章中,他既是一位父亲,更是一位领袖。(师板书:父亲 领袖)
[案例评析] 从整组课文的主题“走近毛泽东” 导入新课,让学生从诗人、领袖这不同的身份多方面、全方位地了解毛泽东,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不寻常之处。再通过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训练学生准确用词,正确表达,一举多得。
1、师:不动笔墨不读书。课文中哪些语句写他作为一位父亲听到爱子牺牲,非常悲痛,请用笔画出来。
2、生按要求自读课文,画有关语句。
3、组织交流:
生:毛泽东听到……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我从动作中体会他的悲痛之情。
生:“桌上的饭菜……”我体会到毛泽东失去爱子,根本没心情吃饭。
师:是没心情,还是——
生:是悲痛得吃不下饭。
师:这两位同学都从毛泽东的动作去读。还有吗?
生:“岸英,岸英,……”从这里看出毛主席很伤心。
投影出示大屏幕,生齐读相关语句。
师:“喃喃”是什么意思?
生:小声嘀咕。
师:小声地说,自己说给自己听。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想象一下:毛泽东一边喃喃地呼唤着“岸英,岸英”,一边会想起些什么?
生:他会想起岸英的音容笑貌,想起和岸英一起做事的情景。
生:还会想起和岸英快乐生活的每一刻。
师:很好。可我们读书不能离开课文,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毛泽东会想起什么?
生:“当年地下党的同志……”这些就是毛泽东想起的。(投影出示句子,齐读)
师:这点点滴滴,这一幕一幕出现在毛泽东的眼前,他想起了自己曾经亲自送别岸英的情景;想起岸英去苏联留学时,和他分别的情景;想起了当年地下党把岸英解救出来,送到他身边那一刻的惊喜……可是这一次,他再也见不着爱子了。
生(深情地读):毛泽东整整一天……
师:同学们,他的眼前出现了昔日和爱子相聚时欢快的情景,可是现在——请大家深情地再读一遍。
生再次齐读:毛泽东整整一天……
师:是啊,失去爱子让这位父亲悲痛欲绝,他整整一天没吃饭——
生再读——“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案例评析] 细读文本,经历了两个层次:第一,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去体会,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毛泽东当时心里所思,眼前所现,从而理解“老人痛失爱子”的切肤之痛。第二,由人物的内心世界反观人物的外部动作与神态的细微变化,通过复旮式的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这位父亲的悲及为保家卫国而牺牲爱子的感情。
师:听到爱子牺牲,毛泽东悲痛欲绝;可作为一名领袖,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时,他的表现呢?请找出文中一个关键词。
生自读课文,画出关键词。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准确了。谁来说说?
生:踌躇。(师板书,让生认读这个词。)
师:“踌躇”是什么意思?
生:很矛盾。
生:犹豫不决。
师:毛泽东踌躇什么?
生:他踌躇到底是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还是安葬在朝鲜。
投影出示“……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生读这一段。
师:是啊,他在犹豫,他在踌躇,可他最终做出了什么样的抉择?
生:他最终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把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的土地上。
师:当他在踌躇时,他想起了什么,做出了这个抉择?
生:他想起了牺牲在朝鲜战场在许多优秀儿女,可他们的遗体都安葬在朝鲜的土地上。
师:是啊,当他想起这些优秀儿女时,想起和他一样失去儿女的父亲时,他会怎么告诉自己?
生:我也要象其他父亲一样,把儿子的遗体安葬在朝鲜土地上。
生:他会说:我不能因自己是主席,就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
师:他还想起些什么?从文中找一找。
生:他还想起朝鲜人民的意愿,想起了朝鲜人民的期盼。
师:这就是说作为一个领袖,这时候他是站在国际主义的立场上,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尊重朝鲜人民的感情,做出了抉择——
生齐读——“……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段话。(指名生读这段话)
师:读得很好。全班再读一遍。
[案例评析] 抓住关键词“踌躇”,指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毛泽东在踌躇时内心真实的想法:作为一位父亲,他多么想最后看一眼自己的儿子;可作为一名领袖,他不能不从国家大局出发,考虑许多如他一样的父亲的感受,考虑国际主义思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这种常人的情感,伟人的情怀,使毛泽东这一形象更加鲜活,更富有亲和力,更易走进学生的心里。
师:第二天早晨,当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办公室时,毛主席已出去了,电文稿上写着一行——
生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毛主席整整踌躇了一夜,我们可以想象,这漫漫长夜,这位老父亲泪流满面,踌躇良久,拿起手中的笔,颤抖着写下——
生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顺马革裹尸还。
师:这漫漫长夜,他想起了无数跟他一样失去爱子的父母,心中无比悲痛,他拿起手中的笔,轻轻地写下——
生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顺马革裹尸还。
师:这漫漫长夜,他想起了朝鲜人民的期盼,想起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他拿起手中的笔,郑重地写下——
生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是啊,既然为国捐躯了,安葬在哪儿又有什么区别呢!
[案例评析]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精心创设了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深情中一遍遍诵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一点睛之诗句。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完全把自己融入了浓浓的情境氛围中,在师与生、生与本的对话中将阅读推向高潮,从而领略一代伟人的风采,感受一代伟人的魅力,从心底激起对毛泽东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之情,升腾起自豪之情。
师:读了这一课,谁能告诉我,你现在认识的毛泽东是个怎样的人?
生:毛泽东是个为人民着想的人。
生:毛泽东是个伟大的父亲,还是伟大的领袖。
师:毛泽东作为父亲,他是个平凡的人;作为领袖,他是个伟人。我们可用一句话来概括——
生:毛泽东是常人,更是伟人。(师完成板书:是常人,更是伟人)
师结合板书小结全文:他是常人,因此有常人的情感,为爱子的牺牲悲痛万分;他更是一位伟人,所以在面临抉择时,尽管他也踌躇,但最终做出了——
生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是啊,这就是毛泽东,我们的第一代领导者,他是父亲,是领袖,是诗人,让我们用心记下这个伟大的名字——毛泽东,这也是编者安排本单元文章的意图。同学们,你们记住了吗?
[案例评析] 回到本组课文教学的主题“走近毛泽东”,既加深了对毛泽东的了解,心中升腾起敬仰与自豪之情,又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意识,深切地领悟到编者将这种深厚而强大的价值导向隐藏在单元编排中的意图,从而受到“爱国”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有条件的同学可阅读一些关于毛泽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