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8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它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它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温故知新,导入课题。
1.结合《长征》等学过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毛泽东的风采。
同学们,通过前几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毛泽东他是一位诗人,他的诗词大气磅礴,他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他在《七律.到韶山》中写道: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他是一位领袖,1949年10月1日,他在天安门城楼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他还是一位书法家,他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题词: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但他也是一个普通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去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板书:常人情怀。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整体入手,通文晓意。
1.抓住关键句,引导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谁知道“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下一句是什么?生:何须马革裹尸还。”是呀!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家乡安葬呢?这本是清代词人龚自珍的诗句,如今却成了毛泽东的批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自由朗读课文,用上这句诗,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文稿上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决定将儿子葬在朝鲜。
总结方法,归纳主要内容可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2.抓住关键词,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拟定 勋鉴 殉职 奔赴 踌躇 黯然
做课堂练习,师出示意思,生根据意思选词语。
提称语,缀于收信人的称呼之后,表示有功德之人看。(勋鉴)
因公务为牺牲。(殉职)
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
总结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要孤立地理解,应该结合上下文进行。
是的,看了彭德怀司令员拟定的电报,得知爱子殉职的噩耗,毛泽东踌躇过,但最终还是写下批文,统一将毛岸英的尸体葬在朝鲜。现在就让我把镜头回放到毛泽东收到电报的那一刻。
以读代讲,明法悟情。
聚焦人物的动作。
请一生读电报的内容。其他学生读毛泽东的动作。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2.聚焦人物的语言。
老年丧子,面对这莫大的哀痛,毛泽东说了些什么?
“岸英!岸英!”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3,聚焦人物的神态。
面对儿子的死讯,毛泽东的神态是怎样的?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4.聚焦人物的心理。
面对生离死别吧,在作出最后的抉择之前,毛泽东这样想: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儿子奔赴朝鲜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喝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可是,他最终见了吗?他经过一夜的不眠,最终写下的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如果说面对儿子死亡的消息毛泽东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表现出来的是常人的情怀,那么他最终的决定还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吗?不是!那是一种什么?生回答,师板书:伟人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