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梅花魂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 复习本课生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文章的描写手法及写作手法
3 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基本具备了在阅读中抓住重点句段、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联系上下文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尤其本课中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到,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引导和巩固。
引导学生从外祖父爱墨梅图入手,一点点体会外祖父爱梅、赞梅,赞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进而体会老人深厚的思乡爱国之情;初步感知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以及文章中运用的描写手法。
一、诵“梅”引题 激发兴趣
学生一分种诵读:每日一诗《卜算子·咏梅》
我们知道,梅花清香幽雅,凌寒独放,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与梅花有关的一篇课文《梅花魂》(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每日一诗”是我校每节语文课课前一分钟的积累,通过学生们一起诵读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梅花的品格,并通过吟诵,帮助学生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分钟积累”扎实有效,不敷衍,不造作。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有没有信心?响亮的回答,信心十足!
1、生字我会写:老师抽写两个字,衰老的衰,缕缕幽芳的幽,同桌对照大屏幕互相检查,都对的举手。XX哪里错了?衰字与哀字区别开,不要漏掉中间的横。幽字第一笔是什么?它完全遵照汉字先中间后两边最后封口的规律。
师:同学们生字掌握不错,相信词语也难不倒大家。
2、第二项——生词我能解
根据意思填上文中的词语。
颇负盛名:文中讲谁因为什么颇负盛名?外祖父因为读了很多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所以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与它意思相近的词你都知道哪些?你能用颇负盛名来说一句话吗?
眷恋祖国就是深切地留恋祖国,也可以说深切地怀念祖国,深切地想念祖国。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用眷恋来说一句话吗?不仅理解了眷恋的意思,更读懂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看得出你在用心预习课文
3、第三项——主要内容我会概括
请同学们结合预习单回顾一下,文中主要讲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如果出现错误:在这件事中,作者主要写了谁?写他的什么事?概括内容就是用最简练的话交待清谁做什么事情就可以了。对于外祖父这样的海外游子来说,乡就是国,思念家乡就是思念自己的祖国。第二件?第三件?
师:纵观全文,作者都提到了谁?刚刚的交流中,同学们也说到第一件和第三件事中,作者直接表达了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但在二、四、五这三件事中,作者却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这其中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就深入地读一读。
通过预习,你能用一个最简练的字将外祖父与梅花联系起来 (板书:爱)真是既准确又凝练的一个字。
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更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检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学生读懂的内容一带而过,直奔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三、品词谈句 初识“爱”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外祖父爱梅花。那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外祖父爱梅花呢?注意运用以前学过的圈重点词句,写批注的方法。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这段文字:“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又用红绸子慢慢抹净。”
课件出示: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引导学生抓住“唯独”、“分外爱惜”、“碰也碰不得”等体会外祖父的喜爱之情。
师:读书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一个词,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简单的文字深处恰恰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哪感受到外祖父的分外爱惜?
生:我从“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句话中也能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图的在意。(此处引导学生体会把高尚的、珍贵的东西弄脏了才叫玷污。)
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引导学生练习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并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更强烈,更有力!同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外祖父训斥得愈严厉,爱得愈深切之情!)
师:一个训斥,一个玷污不得,一个有力的反问,将外祖父的喜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把语言学习作为本体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让学生在理解、品味、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深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用的方法是圈重点词句,写批注。这种潜滋暗长的濡染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样的教学才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谁再谈?轻轻刮去、慢慢抹净:外祖父的动作是怎样的?小心翼翼,生怕弄环了墨梅图(分外爱惜,就怕弄坏)
师:又轻又慢的动作中也包含着浓浓的喜爱。
同学们,在你们细细的品味中,外祖父的喜爱之情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原来要表达喜爱之情,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词语,只要像作者这样注重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这些细节的描写,(板书:细节描写)喜爱之情自然表达得形象生动,入目三分。
三、抽丝剥茧 解析“魂”
师:(出示墨梅图)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外祖父当年分外爱惜的那幅画。当时只有五岁的小莺儿百思不得其解,在众多价格不菲的古玩之中,外祖父为什么单单喜爱这幅画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告诉她吗?
生:“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师:真棒!你找到了文中重要的一段。
同学们,学习一篇课文,能抓住重点的句段,细细地精读,我们的收获最大!
师:现在就请你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外祖父为什么那么喜爱墨梅图?
生:看到墨梅图,他自然想起梅花,想起梅花的坚强
师:你从哪句话体会到梅花的坚强?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是的,就像文中所说——
生齐读: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师:说的真好!你想亲眼目睹风雪中的梅花吗?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梅花迎风傲雪图)(即使大雪压枝头,梅花依然含苞待放,正如毛主席所写“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老师分明听到你们内心的惊叹与震撼!谁愿意将你此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生有感情地朗读)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赞美梅花吧: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我觉得梅花的魂,即梅花的精神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来概括?
用文中外祖父的两个词来说就是——
生: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板书)
师:是啊,无论是风欺雪压,还是滴水成冰,梅花依然开得——
师:这就是梅花的“品格”,“灵魂”“骨气”, 也就是——梅花魂。(师手指板书)
师:至此,我们自然知道,外祖父喜爱的仅仅是墨梅图吗?他喜爱梅花的坚强,喜爱梅花的凌寒独放,赞扬她的坚强不屈
谈梅花这一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先从内容入手,注重学生的自读感悟,通过“读句子谈理解”“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欣赏梅花迎风傲雪图”三个有梯度的设计,让学生对“梅花魂”由文字到画面、由抽象到具体、由意会到言传,有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感知过程。
师:同学们,“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仅仅是梅花的骨气,梅花的魂吗?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的还有谁?
师:现在,让我们用记忆的双手把“他们”(手指大屏幕)这个词打开,你会发现这里面包含着许多闪光的名字,你会想起谁呢?
学生交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宁死不屈的赵一曼……
师:同学们,当我们再次深情地说过这些熟悉的名字时,我们的心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深深地震憾着。可是,我们同样也不能忘记他们——
课件播放:震后坚持79小时等待救援的陈坚、抗击雪灾中吃雪解渴的解放军战士、顽强保护奥运圣火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喜极而泣的奥运冠军、气势雄伟的大阅兵……
师:当我们再次说起这些闪光的名字时,我们的心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着,在外祖父的心目中他们正像那梅花一样,而那梅花也正是这些有气节的人物的化身。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如此表达,梅花的凌寒独放,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顶天立地,都深深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师:同学们,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出现我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是苏武,是朱自清,是董存瑞,是黄继光,等等
师:虽然他们年代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板:中国)!正因为有了一个又一个的他们,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生齐读“几千年来,……”一段文字)
师:顶天立地的我们,向世界展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梅花魂”(指魂字)就是我们的——中国魂!(板书)
师:读到这里,我们的体会更深刻,外祖父看到墨梅图,不仅想到梅花,还想到什么?是啊,老人更想起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想起我们亲爱的祖国。这位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全部寄托在梅花身上,自然分外爱惜,奉为至宝!
虽然这位华侨老人一生漂泊他乡,最终遗憾地葬身异国,但永远不变的是他殷殷的爱国之情!(板书爱国)感动我们,催我们奋进的也是他炽热的爱国之心(板书心形)
此处,紧扣“魂”字,层层推进,引领着学生深入浅出地感悟着“魂”字的深刻含义。特别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这一环节的设计,更是让课堂上的每一个人从心底涌起一份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完成了“梅花魂”与“中国魂”的情感对接。
四、拓展阅读
同学们,梅花魂一课的学习让我们记住了一位爱国的华侨老人,在他的心目中,梅花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那在作者徐筱琪的眼中,山中的老杏树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拿出拓展文章,依据阅读提示,完成拓展阅读。
阅读提示:
1、同桌合作读文章,想一想这是一棵怎样的老杏树?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进行概括。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段话,有感情地读一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五:同学们,看到梅花,外祖父自然想起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此时,看到山中这老杏树,你又会想起谁呢?现在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依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本次的小练笔。注意要运用本节课我们所学到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学生交流
同学们,也许多年之后你也会离开家乡,离开祖国,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身处何地,老师都希望你像梅花一样顶天立地,像松树一样顽强拼搏!
六、布置作业
预习《桂花雨》,完成预习作业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