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3、4自然段。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
3.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网络平台为支撑,以文本教材和学习资源为依托,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把学习资源和文本教材相结合,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的。整个教学通过预习(前置),“回顾预习、梳理问题、揭示课题”,“走进文本、利用资源、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图文结合、词句品读、直观体验、感悟文本”,“书网结合、理解感悟、创设情境、情感朗读”,“观看视频、情境体验、升华情感、读写联动”,课后作业(延伸)七个环节来完成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圆明园毁灭前的辉煌景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体会作者对侵略者的仇恨,激发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实验班,学生信息素养较高,他们喜欢在网络环境下上课。基于学生已经具备网上搜索、交流能力,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网络平台为支撑,让学生自主收集关于圆明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充分的理解,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
教学难点:1.了解圆明园毁灭前的辉煌景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体会作者对侵略者的仇恨,激发了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师:组织学生利用学习平台汇报课前预习中的收获。
2.教师梳理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人们给昔日的圆明园那么高的评价?
(2)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却用那么多的笔墨去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生:汇报自己在课前的学习收获。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师:1.出示“阅读提示”:(自读课文的2、3、4自然段思考:(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怎样写出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在感受深的地方加上批注。(2)先自主学习,再将自己的学习收获与同桌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生:阅读文本并结合“圆明园的学习资源”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学习后与同桌交流学习收获。
1.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昔日圆明园的辉煌。
生:读书并抓住圆明园布局特点、建筑风格、奇珍异宝三方面汇报。
适时板书:布局特点、建筑风格、奇珍异宝
2.师:引导学生结合图文直观体验圆明园 “众星拱月” 的布局特点。
生:借助资源,图文结合,直观体验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特点。
1.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昔日圆明园的辉煌。
生:读书并抓住圆明园布局特点、建筑风格、奇珍异宝三方面汇报。
适时板书:布局特点、建筑风格、奇珍异宝
2.师:引导学生结合图文直观体验圆明园 “众星拱月” 的布局特点。
生:借助资源,图文结合,直观体验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特点。
1.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了解昔日圆明园的风格各异的建筑。
生:走进文本,读书感悟昔日圆明园的风格各异的建筑。
2.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昔日圆明园的景观图片,直观感受圆明园辉煌的建筑景观。
生:展示交流相关图片,书网结合,体验昔日圆明园的美。
3.师:引导学生带着感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生:带着感受全班同学自己练读,然后指名朗读、配乐朗读第三自然段。
1.师:播放“圆明园毁灭”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生:观看“圆明园毁灭”的视频片段
2.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从文字中感悟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生:阅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从文字中感悟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3.引导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演示填空圆明园毁灭后都没有了什么?
4.出示小组讨论问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出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引导学生在学习平台的小组讨论区交流自己的感想,并汇报。
生:平台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汇报。
5.引导学生齐读课文的中心句。
师:1.布置课后作业。
2.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生:了解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和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第21课。课文先从圆明园的布局特点、建筑风格和奇珍异宝三方面写出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接着写出了圆明园是怎么毁灭的,一美一损,爱恨交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激发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节课的教学是基于学生已经具备网上搜索、交流能力的基础上,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进行教学的,教学是通过前置作业布置、课堂展示交流、课后作业拓展三大教学环节完成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前置作业布置,未学文,先有感
课前,学生结合自主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并将自己的学习收获上传到班级平台,在平台中提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我对学生平台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以问题为主线,导入新课。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前置学习,学生的学习不仅十分被动,教师更无法在课前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情。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以网络平台为载体,自主搜集关于圆明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并将自己搜集的图片制作成ppt课件,上传平台进行讨论、交流,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收益最大的还是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搜集、整理、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从而做到了未学文,先有感。
课堂展示交流,课正行,情愈浓
教学中在学生了解昔日圆明园的辉煌时,我发现因为学生没有亲眼见过圆明园,所以课文中描写的“众星拱月”的词语很难通过读文来理解。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只能让学生在反复的文本阅读、有限的课件演示中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仅凭理性地理解,被动地观看,无法入情入境地体会景物的特点。本课的教学中,在学生的学习汇报过程中,师生共同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了解昔日圆明园的布局特点、建筑风格和奇珍异宝。
通过观看媒体,学生亲眼目睹了昔日圆明园的样子,对昔日的圆明园有了感性地认识,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朗读相关的语句,文本的描述与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浑然一体。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写出了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让学生体会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却用那么多的笔墨写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在本子上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听取少数学生的感想,并加以点评。教师只能对少数学生的学习收获进行评价,学生无法实现读写联动,讨论范围受限制,批改时间较长,很难具体掌握学生的想法和收获。而在本节课中,基于学生对昔日圆明园有了深刻了解的基础上,首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我们回到这昔日的圆明园中,会用怎样的感受,然后情景再现,让学生观看圆明园的毁灭过程,直观感受英法联军的贪婪和野蛮,接着顺势而导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小组平台中互动交流。交流中学生的情感不断地交融,火花不断地碰撞,从而达成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三、课后作业拓展,课已尽,意犹存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课堂的讲解部分,而忽略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拓展,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读后感”作为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作品在平台上交流。这也为本单元的习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总之,在本节课中,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发展空间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前主动搜集、课堂互动交流到课后作业拓展,整个知识的构建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
反思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缺少层次的训练,没能达到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
以上就是我在执教《也没有毁灭》一课的教学反思,如有不足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