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推想有关词句,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并尝试背诵,能体会文章结构的特点。
2、能够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理解文章内涵。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感受文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不忘国耻。
五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动手搜集资料,在班级中创设良好的、人文的学习氛围,使其通过图、文、声、像等信息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责任感。另外,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对文章也进行了初步解读,但现在的学生对那段历史不甚了解,也不甚理解,对爱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是一个难点,更需要老师的点拨。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充分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升华情感。
教学难点: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感受文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
(一)纵观全文,整体把握:
读了这篇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二)从第一自然段切入,体会其价值: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答案预设:紧扣两个“不可估量”
预设追问:书上是怎么说的?作者用了哪个词语来形容这种损失?
什么叫“不可估量”?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 (板书:不可估量)
学法: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齐读第一自然段.
2.课文开篇,映入你眼帘的第一是“不可估量”,第二还是“不可估量”,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滋味?为什么?
答案预设:随时极为巨大;为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感到不齿。
3.指导朗读:师感情范读—指名读—齐读
策略:1、抓关键词语;2、谈切身感受3、抒内心情怀
环节意图:学生找出重点词语,联系文章内容谈出自己的体会,指导朗读,初步感受到圆明园在我国及世界文化史上所处的地位,痛恨侵略者无耻的行径
(三)品读第五自然段,激发其情感:
1.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又知道了什么?
答案预设:化成了一片灰烬(化成灰烬) 凡是…统统…任意…连……
2.大火连烧三天的结果是?(板书:化为灰烬)
什么化为灰烬了?
答案预设: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结晶;金银财宝……
3.课文在“一片灰烬”四个字之后戛然而止,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为什么?
答案预设:那时的中国是多么可悲;政府是多么无能;
英法侵略者不配称为军人;他们可恶至极,贪婪无耻令人痛恨;
他们是野蛮的强盗。……
4.请把郁结在你心中的不平、愤怒等等感受通过你的朗读宣泄出来。
学法:指导读两遍——指名读
环节意图:通过找出重点词语及句子,激发出学生内心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四)紧扣课文重点,体悟情感:
除了这些,你从书上还知道些什么?(关注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一个有着不可估量价值的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了,那在化为一片灰烬之前,昔日的他又有着怎样的辉煌?书上用哪个词来形容的? (板书:举世闻名)
追问:“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
②圆明园凭借着而什么举世闻名? (板书:“宏伟建筑”)
圆明园还凭什么举世闻名? (板书:“珍贵文物”)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找到写宏伟建筑的自然段自己读一读。
学法:自由读——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②先自学,再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这一段都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式表达的?画一画相关内容,并简单批注在书上。
预设答案:排比的修辞,表现了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壮丽。
出示第三自然段,随机展示影视资料:(课件:纪录片《圆明园》片段)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④假如作者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可能吗?你的依据在哪里?
答案预设:从置身幻想的境界、饱览古今中外风景名胜、根据诗情画意建造等等,圆明园现实与非现实的巧妙融合,足见其魅力无穷,当然会写之不尽)
⑤所以,当我们:
出示句子: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有感情地诵读此句;学生自由再读;抽生读。
⑥从大家的感受中,不难看出这一段留给我们的印象之深刻,难道这么宏伟的建筑我们不应该让他们停留在头脑中吗?
课件:填空式背诵。
环节意图:文字毕竟是抽象的,通过直观的欣赏影片,使学生能够对圆明园曾经的辉煌与壮丽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与了解,然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结合想象、推想,是学生对文中所写感悟更深。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读读第四自然段,你还知道了什么?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
策略:抓上自…下至…这一关键句,点拨最大、博物馆、艺术馆这些关键词理解课文,以读代讲,通过师生对读、生生互读的方式加强背诵练习。
环节意图:针对此段落篇幅较短,内容浅显易懂,学生通过抓关键语句能体会文章内涵,再配合多种朗读方式学生能够较快的背诵下来,所以,采取以读代讲的方式进行。
4.但是,同学们,你们读到的、看到的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早已化为灰烬!早已烟消云散了!不过,我想,圆明园会永久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策略:1、观影片、赏图片 2、抓句式、练朗读 3、试背诵、铭记心
环节意图:利用观赏图片、音像,抓重点句式、朗读、尝试背诵等手段,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壮丽,体现处处有景物,景景有特点,句句显韵味,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
二、交流资料,拓展学习资源:
1、同学们,说说除了文中所写,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问题预设: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破坏这样的世间奇迹?圆明园的设计者是谁?圆明园除了书本上描述的,到底有多美?圆明园花了多少财力和时间才建造起来的?我想知道圆明园到底有多大?当时的政府在干什么?我还想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清朝的军队到哪里去了?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难道就没人把守吗?……
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互问互答;教师相机补充、引导;
策略:1、组内交流 2、组际交流 3、集体交流
环节意图:通过多种途径交流运用资料,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充分体现大语文观,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
三、品味构思,激荡感情:
1、观赏影片,激发情感:
同学们,圆明园是多么美呀,但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宏伟、最珍贵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化为灰烬。
(课件呈现:纪录片《圆明园》片段)
此刻你又是什么心情?
2、回读首段,深入感悟: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学生朗读)
3、提高认识,升华情感:
①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个物质上的损失吗?你还想到了什么?
答案预设:最重要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情感,我们民族的尊严被无情的践踏了,这损失远比这些景观、文物的损失要大得多,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140多年,但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伤痕远没有愈合,也终究无法有愈合的一天,而这样的损失才是更为不可估量的。
②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很多片篇幅写的都是辉煌,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预设:这是对比的写法,将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对比起来看,更能突出那段屈辱的历史给整个民族带来的巨大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策略:欣赏影片,通过爱恨对比,升华学生的爱国之情。
环节意图:利用影片帮助学生历史再现,了解中国曾经遭受到的屈辱,今昔对比,在爱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恨,更突出了爱得深切,恨得刻骨,形成爱与恨的交织与对比。
四、动情写话,感情升华:
1、动情写话:
读完了这篇课文,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是不平静的,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至今还在搞霸权主义的国家说,那么就把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诉诸笔端,畅所欲言吧!
(学生书写感受,交流体会)
答案预设:
(1)、今天的中国已然强大,但是为了历史不再重演,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让我们国家的未来更加强大。
(2)、虽然我们现在的国家已经进步了、强大了,但是我们绝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
2、感情升华: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日子——1860年10月6日。这场大火,烧毁的是一座幻想之园、万园之园,但是,这场大火,却烧醒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崛起的信心和壮志!
环节意图:抚今追昔,居安思危,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奋发精神和从内心油然而生的使命感。
五.拓展阅读:《雨果的信》
教师提供资料,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环节意图:通过拓展阅读这一环节,使学生能更深层次的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填空题: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背诵填空
2、在下节课组织实践活动,召开辩论赛,辩论题:你认为圆明园该不该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