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梅花魂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几件事情来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感受情感的熏陶,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哪些事件表达出来的。
3、继续进行默读的训练,并从中找到疑难问题,尝试自行解决或者合作解决。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4、学习首尾呼应和一人多事的写作方法。
1、抓住事件,结合重点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情感是怎样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出来的。
2、学习首尾呼应和一人多事的写作方法。
1、通过品词品句,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2、探寻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初步领悟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
生:齐读课题。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通过哪几件事回忆外祖父,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25页,小声读读课文,边读边回想。
教师板书[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无法回国、赠“我”梅图、送“我”梅绢]
3、师:还记得我们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吗?
生:梅花魂指的是什么?
教学意图:回忆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全面的了解,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个初步的体会。这里回忆质疑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下面的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一、学习课文,逐步释疑
(一)学习重点段落,解读“梅花魂”
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提出自己的疑惑这很好,但是真正会学习的人不仅能提出问题,还会自己解决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归结在课题中的一个字——魂,那么梅花魂到底是指什么呢?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解释梅花魂的段落。
反馈,出示句子:
“是啊,莺儿,……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层次一:梅花魂是指梅花的精神
1、简单地说,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秉性”,“秉性”是什么意思?
2、这段话中哪几句是介绍的梅花的精神?(出示句子)读了这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能引导学生说出古人描写梅花的诗句更好。
3、师:这是梅花的精神,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是爱梅花的精神。
4、将语句改成诗歌的形式,有感情朗读。
5、师:学到这里,你认为梅花魂是指什么呢?——梅花的精神
教师板书[梅花的精神]
层次二:梅花魂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1、难道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再找句子读。(出示句子:“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你读懂了什么?
2、看梅花凌寒独自开了——播放课件:歌曲《红梅赞》。师: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的是梅花,实是赞美江姐。引导: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那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方志敏,王二小,董存瑞,邱少云…… )
3、师: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怒放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自己再好好读读。
4、师:原来外公赞颂梅花,就是赞颂——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具有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教师板书[民族魂]
层次三: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1、师:是啊,外公不但赞美梅花,他更希望莺儿做一个有梅花品质的人。引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2、理解“境遇”和“秉性”的意思。出示身处异乡华侨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艰辛。这就是梅花在逆境中的品格。
3、师: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民族魂。
层次四:体会结构
1、师:外祖父这段话说了几层意思?引导学生体会三层意思,开始他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接着他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他想说的是,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2、小结:其实,这段话不仅仅是外公对莺儿说的,这更是他老人家自己心灵的独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教师板书[爱国心]
3、配乐齐读这段话
教学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绕开旁枝,直奔重点段落,对外祖父的话展开研读,这样使整节课的教学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整个过程紧扣一个“魂”字,引导学生通过对“魂”的三个层面展开个性化阅读,,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二)体会三次流泪,剖析“爱国心”
1、师:是啊,外祖父喜爱梅花,也是一个有梅花精神的人,如此坚强,可“我”在回忆他的时候,他却三次流泪了,这又是为什么了?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外祖父流泪的句子。
读一读,联系上下文,将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3、全班交流
“我很小的时候,常会有一课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1)、引导学生体会:外祖父为什么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时,会落泪?
(2)、师:是啊,外公教我读诗,不仅仅是想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借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体会:外公因自己不能回国而失声痛哭是因为他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因为他实在是想念自己的祖国。
“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体会:外祖父的爱国心。
(三)学习珍爱墨梅图,寄托“爱国心”
师:有什么跟莺儿回国了?
生:墨梅图、梅花绢和外祖父的爱国心。
师:外祖父的一腔爱国情就寄托在墨梅图上,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呢?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也碰不得。”
(2)、“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都碰不得。引导发现矛盾点:不甚在意——唯独,说明—— 哪个词最体现珍爱之情?——“碰”。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引导读出珍爱之情。
师引导:外公做这些事时是那样的——小心翼翼!外公小心翼翼珍惜的是——自己深深眷恋祖国的心。指导朗读。
(3)、小结:是啊,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是外公还一直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深深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他把自己的一腔爱国情寄托在这梅花图上,这梅花魂还包含着一个久居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的爱国之心。
(4)回读13自然段。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个性化阅读,奏响情感教学的最强音。让学生在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并在阅读比较中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从而很巧妙地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二、回顾课文,学习写法,升华情感
1、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对祖国的眷念,成年后的作者终于明白了。同学们,你们能明白吗?(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体会写法。本文开篇写了“我”看见故乡的梅花,就想起外祖父,结尾又写到每当“我”看到珍藏的梅花图和手绢,就想到外祖父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样写使文章首尾连贯、结构严谨。教师板书[首尾呼应]
3、介绍作者
4、体会写法。教师板书[一人多事]
教学意图:通观全文,体会写法之效。
三、聆听《我的中国心》,拓展写话
学完课文,你想对老人说什么?对莺儿说什么?对自己说什么?
课后延伸,拓展阅读
1、背诵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
2、阅读陈慧瑛《月是故乡明》和《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