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3.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的结合作用。
课文景美情深,根据这一点,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通过指导,学生要把人物思想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这是学生朗读的难点。再者,课文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要让学生领略人物的人格美,乐曲的艺术美,语句的文之美。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的《月光曲》,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难点:贝多芬情感辩护的原因,以及创作的激情源自何处。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曲》
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1、这首曲子很美,比传说中的更美。文中最精彩的段落是第八,九自然段。
2、“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景色很美,怎么读,自己琢磨琢磨,读一读第8自然段。
生读,“清幽”
3、总结过渡:清亮如水的月光下,屋里的一切朦胧,那么清幽,就连破旧的茅屋都显得诗情画意。
此情此景,激起了贝多芬对音乐的联想,这样想着,看着,就情不自禁的按起了琴键。
这首曲子究竟怎么样呢?我们接着往后看。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第9段,读完以后可以和同桌互相说说,怎么才能读好这段话。
2,交流
(1)舒缓,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把我们也带到那月光下静静的海边吧。
师:月亮从什么地方升起来? 生: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海面上微波──〔粼粼〕你们说,什么叫“微波粼粼”? 生:形容海水中波浪不大。
师:微波是小的波浪。但被月光一照? 生:像鳞一样,闪闪发光。
师:〔描绘地〕静静的海面,小小的波浪,月光一照,霎时间整个大海──〔师生同说:洒满了银光〕
这时,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微云”什么意思?
用这么几句短短的话,把当时明月下的大海给描写出来了。谁能背一背这一小段?〔生背〕
(2)快速有力,
师:静静的海面,忽然间出事了。〔师要生读“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这时的音乐怎么样?
生:这声音又快又猛。
生:刮起了大浪──〔自感说错〕刮起了大风。
师:刮起了大风,海面一定要掀起──〔师生同说:巨浪〕大风起来了,大浪起来了,这声音──〔生:很激昂〕
〔师要生再读描写波涛汹涌的大海的句子。后把第九自然段全读完〕
师:开始是静静的月夜,海面上那么清静,琴声是那么柔和。忽然,大风起来了,大浪起来了。妹妹好像看见了什么样的海面?用四个字。
生:波涛汹涌。惊涛骇浪。 白浪滔天。汹涌澎湃。
(3)高昂激荡,
师:这样的景象妹妹看见了吗?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什么叫恬静?
生:很安静。
师:很安静,而且全部精力在──〔生:听琴〕也就是听得──〔师生同说:入神了〕
这时候,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什么啦?
生: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生: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3、请你完整地再读读这一段。
4、联想。
(1)第8,9段是这个传说中描写最美的段落,为什么能这么美呢?
因为作者不仅写出了实实在在的事物,还加入了让自己的联想。
文中联想的部分一般会用一些词引出来,例如:好像,仿佛。
假设没有了联想,也就没有了那种意境。
(2)第八段去掉联想读。
(3)第九段,哪些是联想,哪些是实实在在的描写?把实实在在的事物画下来。
(去掉联想再读)更加索然无味,文章美吗?《月光曲》还美吗?
(4)作者通过想象向我们展示了《月光曲》,向我们展示了贝多芬音乐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5、背诵
好的描写,我们要随时把它背诵下来,积累下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试着背诵这一段。
(背诵也要像朗读一样,把感情带进去。)
6、听《月光曲》,简单说说想到了什么。
四、拓展。
推荐课下欣赏贝多芬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