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怀念母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全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同时《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是在学完《詹天佑》后知识,能力及情感得到训练,储备,渲染后的一个巩固训练篇目.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通过孩子们对文本的阅读,走进一位作者,走进一个心灵的纯美的世界,不同层次的朗读中,使学生行于文字,情动于中。整合《赋得永久的悔》这篇文章,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理解、感悟平台,丰富孩子们的认知、感悟、品析等能力。
六年级的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学习基础也较为扎实,学习习惯良好,课堂上也能够踊跃发言,有一定的课外积累。再加上孩子们已经有了学习的方法,对于掌握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的理解感悟方法,也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与理解。
但是,《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对于作者都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他们年龄小,阅历少,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表达自己感受能力较差。这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所以讲课时我穿插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点拨和引导法
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
首先让学生自主交流生字词的学习,然后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用“阅读理解”训练的方式重点解决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抓住关键字,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将日记带进课文,从而使学生读懂文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揣摩重点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从纯真朴实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本节课主要采用朗读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老师适时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补充相关资料,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季羡林相关资料的介绍、慈母图片、重点语句PPT、教师自己完成的写给母亲的一段话。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指导书写“寝”字。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思母之情,解决课后习题。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查资料,了解作者。
2、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语句,具体感悟作者对亲生母亲的的深厚感情以及愧疚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愧疚、悔恨以及怀念之情。
一、图片导入→观察图片,直入中心,揭示课题
↓
二、了解作者 → 1生交流
2师补充。
↓
三、字词预习反馈→完成预学单,重点指导生字:寝,学生练写。
↓
四、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用阅读理解的方式,抓住关键词、引入日记、补充资料,突出第一课时解决的目标。整合课文的日记,补充理解课文内容。
↓
五、升华情感→读写结合。动情时刻练笔是最佳时机。
↓
六、全课总结→引出祖国母亲,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进一步理解文本。
↓
七、布置作业→推荐阅读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一、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慈母情深图)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师过渡: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正是写出了对母亲的感激和爱。千百年来,古今中外,无论你是谁,身在何方,只要谈及母亲,说到母爱,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暖暖的,对于母亲,我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
3、揭题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国学大师季羡林,与他一起感受他对母亲那份浓浓的、独特的情感。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第六课《怀念母亲》)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图入手,直观揭题。每一个设计都与母亲有关,紧扣课题。】
学情预设:1、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2、此情此景会另你想到什么呢?3、背诵《游子吟》
【效果分析:开课以慈母情深图入手,打开学生情感闸门,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简介作者
师:本文作者是季羡林,那么对于作者,你们有哪些了解?
1、生交流: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语言学家、文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季羡林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精通十二种外语,博古通今 ,被称为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代表作《季羡林文集》,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重在考查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告诉同学们,我们平时在搜集对人物介绍这方面的资料时,就应该抓住人物的主要经历,他的代表作、作者的写作特点等等。】
2、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怀念母亲》一文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从1934年,青年季羡林大学毕业期待赴德留学终于成行写起,一直写到1946年归国返乡为止。数十篇文章,洋洋十数万言,写尽了十一年羁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体,各自独立;连在一起则以时间为序,整体呈现了先生十多年的经历。在这些文章中,《怀念母亲》显得有些特别,它没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样以写事或写人为中心,而是在叙述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文章片段,头绪比较多。它的主要内容,对亲生母亲、祖国母亲魂牵梦萦、刻骨铭心的怀念是年轻的季羡林欧洲十一年中不间断的情感。
【设计意图: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
学情预设:搜集资料集中于抓住人物的主要经历、代表作、写作特点等。
【效果分析:介绍作者时,学生会借助电脑完成对作者生平和代表组的介绍,但是并没有真正走进作者,还需要老师做进一步的介绍,了解其人,从而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1、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作者写了几位母亲?
2、而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他提及了几位母亲?分别是哪两位?(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师板书)
3、那么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爱慕。)
4、可见在作者心中,这两位母亲-----同等重要。
5、课前布置了预习,结合预学单检查字词
6、“寝”字是前鼻音,读qǐn,注意宝盖头下面左边的写法是“点提竖”, 教师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7、读一读:真挚、朦胧、斑点、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终天之恨(每个词语读两遍)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课堂更不能忽视字词,本环节重在督促孩子预习,并且做到有效的预习。】
学情预设:自我预习,集中检查。
【效果分析:预习中,既掌握了字音、字意,词语的含义,还从整体上对课文有所了解。所以,这种有效的预习对我们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
四、以阅读理解的方式重点学习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情感。
1、师过渡:刚才我们知道了作者以回忆的形式写了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两位母亲的怀念,那么,课文的第几自然段重点写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第二自然段)
2、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之情。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完成阅读理解:
ppt出示: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1)理解句子的含义, 我们通常要抓住(关键词)来体会,请同学们拿出笔,勾画出这一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并写一写从这些关键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引导对(时间关键词)的理解。
(2)本文写的是对母亲的怀念,可是这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却让我们深感意外?你们知道是哪一个词吗?作者在“恨”什么?从这个词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3)融入感情,全班齐读。(朗读指导---突出关键词)
(4)师:为了让你们对这个词有更深的理解,我们来读这段话:
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 季羡林《永久的悔》
师:在作者的眼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生:呆在母亲身边
师:如果你就是季羡林,再给你一次机会呆在母亲身边,你会做些什么?
生:陪母亲上街、给母亲做饭、和母亲谈心……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发言,我的心里很欣慰、也很暖,我真心地希望你们能够做到自己所说的这些,能多陪陪母亲,不给自己留下“终天之恨”。
(5)、作者不仅仅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出了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之情,他在11月18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课件出示)一名女生配乐朗读:
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了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作者终于明白,古今中外的母亲什么都是一样的?
生:对子女的疼爱,期待团聚、爱子女的心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如果此刻房东太太终于等到了他的儿子,他们见面会说点什么呢?
生:孩子,你终于回来了。我真是太高兴了!
生:孩子,快回家,妈妈准备了你爱吃的饭菜。
生:孩子,在外面辛苦吗?以后可要多回家看看啊!
师:是啊,普天之下,这爱孩子的心从来不会因时间、空间而有所不同,爱孩子的心是不分国界的。
(6)同学们,季羡林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他在散文的开篇又这样写道:(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读: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从这些描写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读出了作者对母亲那份浓浓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设计意图:设计有效提问,通过阅读理解的形式让学生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对关键词句的把握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理解了作者的心境,还达到读与悟的融合。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进行想像,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情感引起共鸣,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感受作者对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解决课后习题,突破难点。】
学情预设:
1、每当作者想起母亲,想起和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心中无比难过,如果老天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如果此刻你就是季羡林,你会怎么做?
2、终天之恨(课件出示)从这个词我们体会到作者对自己的很,对母亲的愧疚,对母亲的怀念。
【效果分析:把握主要的问题完成阅读理解,把时间给学生,解放教师,以学生的学为主。】
五、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能深切地感受到,你们想要用尽所有形容母亲的词语来表达出对母亲的爱,那么,课文学到这里,老师相信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母亲说,现在,请你拿出课堂随写本,把你要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
生完成随写,师巡视指导
师小结:同学们,有句话说“我手写我心“,今天,你们深刻地表达出对母亲的爱,所写的话语句句情感真挚。听了你们的发言,我的眼里也满是泪水。现在,老师想和大家分享我写给母亲的一段话,课件出示: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感人肺腑的语言,如果全世界最爱的人只能选一个的话,那就是我的妈妈。妈妈的付出太多了,永远也没法弥补完,只能去爱她。因为工作的原因,每次回家都是短暂的逗留,每次回去看到您的时候,您那岁月般苍老的脸上都会再多出几条皱纹,看着您一天一天的变老,女儿感到真的没用,感到无能,女儿无法与残酷的岁月去抗衡,女儿无法阻止岁月的残酷所给您带来的沧桑,我只能默默的祈祷上天,让您幸福快乐的度过以后的每一天。
师:同学们,此刻的你们留下了泪水,这泪水就是我们对母亲的-----爱,深深的爱。
师:让我们大声地表达出我们此刻的情感:
师生:妈妈,我爱您!
【设计意图:通过“我手写我心”的环节,升华文章主题,推动课堂气氛,创设情境适时练习,读写结合。】
学情预设:学生能写出妈妈对自己的付出和爱,但是情感还需要再调动。
【效果分析: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内心话的表达,读写结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文章主题。】
六、总结
最后,老师想请同学们认识几个人。(图片出示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他们为什么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就连季羡林都说自己来到德国留学,祖国母亲竟也频来入梦?是什么原因让他有着这样的情感呢?这些内容,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七、作业
推荐阅读----推荐阅读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设计意图:全文的学习正是有了课外资料的补充才显得充实,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推荐阅读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