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并简要的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而关于《月光曲》的故事,却一直是个传说。《月光曲》这篇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对文中传说故事的内容,孩子们并不难理解。即从文字到内容的理解不会构成认知上的障碍。但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文字的鉴赏力还不强,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领悟到文中语言之美。同时,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没有得到同步发展,比如穷困,比如爱心,比如对音乐的挚爱,比如同情和怜悯,这些都似乎离他们有些遥远。因此他们很难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不能很深切地体察月光曲里包蕴的情思,感受到乐曲之美。
1、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2、感受文中第九段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写作手法,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月光曲》的情景。
3、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两人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
2、简要的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感受文中第九段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手法,并背诵文中的八、九、十、三个自然段。
1、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
2、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1、感受文中第九段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写作手法,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月光曲》的情景。
2、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两人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说一段话,用心听,看看从这段话中,你能了解哪些有光月光曲的信息,仔细听。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一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从这段话中,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呢?
板书课题:月光曲
【设计意图】:曾经有一个教育名家说过:“有一种温暖,有一种关爱,可以在倾听中慢慢融化,可以在倾听中渐渐升华。”这样导入的好处,可以让学生静心倾听,在听得过程中区训练学生抓住重要讯息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在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地时候,也能快速的捕捉重要的讯息。
ppt:展示:两百多年前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
钢琴曲
传说
师:请你说说。
(教师倾听,灵活激动地请学生复述,并加以引导,使语句更流畅,更完整,更有语文味。)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看ppt课件,根据提示自己完整复述一遍,以求加深对文本的整体印象,重在训练学生的“仿说”能力。随后恰如其分地引出新课的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传说是这样谱成的,同学们猜一猜接下来要写什么呀?
生: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师:传说月光曲到底是怎样谱成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刚才初读课文,我们把课文读正确了,现在谁能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学生感触不深刻,即便是举手回答,也没有清晰的条理,所叙述的语言是比较拖沓,但是我依然坚持这样问是希望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有探究下去的兴趣。
师:不着急,课文才读了一遍,我们学完课文后再交流。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师:那是两百多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看,贝多芬正在散步,他走向那条悠长的小路。
ppt图片展示
他看到了——————————-
他看到了——————————
他看到了——————————
【设计意图】:在这个小环节,教师应该巧妙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看“到,而后走近”听“到,按照这样的顺序来描述这一个场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放佛眼前出现了贝多芬在莱茵河边散步的景象。
师:贝多芬就是再这样宁静而舒适的环境里散步,在这样的环境里用上一个词,那就是——幽静。
师: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看着这样优美的景色,一段旋律已经在音乐家心中开始酝酿了。
(ppt展示)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学生个别读,再齐读)
师:正因为如此,贝多芬才”走近“茅屋,他听到了什么?
板书:走近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下面这段对话,看看你从这段话中听出了什么?
(ppt展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哪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卷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梳理文中的语言,深刻领悟人物对话中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师:从姑娘的话语中,你听出了什么?
板书:走近 心愿
小结评价:姑娘对贝多芬的音乐是那样的热爱,贝多芬听出了姑娘对音乐的渴望,也听出了他们的贫穷。
师:让我们看看哥哥说的话,此时哥哥有是怎样的心情,你能不能用一个词形容?(无奈、难过...........)
师:请从姑娘安慰哥哥的话语中圈出一个你喜欢的词语,说一说你的想法。
(关键词赏析:别难过 随便说说 罢了)
教师小结:贝多芬从这段对话中听出了哥哥很想满足妹妹的心愿,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想听,却买不起入场券,贝多芬还感受到兄妹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听到这里,贝多芬情不自禁地”走进“,他觉得自己应该走进去,他必须走进去,所以他没有敲门,他不是没有礼貌,而是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
师:走进茅屋他看到了什么?
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板书:盲姑娘
师:刚才弹他曲子的姑娘竟然是一个盲姑娘,那样渴望,那样想听他音乐的姑娘竟然是一个盲姑娘,他很感动,于是贝多芬为你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可是为什么弹完一首又再弹一首呢?
板书:弹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六、七两个自然段,感受人物的语言。
生:因为他觉得这个盲姑娘是他的”知音“。
板书 :知音
师:一个大音乐家为我演奏,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我们一起读。
(ppt展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知音难求呀!此时贝多芬无需再说更多的话语,他再次为盲姑娘演奏,此时。
(ppt展示)“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女生读,齐读)
师:小路散步时,那如诗如画的景象再次浮现,此时,又多了一对善良的兄妹,有多了一个懂得自己的知音,他心中的旋律,从他的琴键上流淌出来。
(ppt展示配《月光奏鸣曲》朗诵第九段。再请学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小组讨论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九段,想一想第九段是在写皮鞋匠想象的画面呢?还是描述这美妙的旋律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谈一谈你的观点。
小组讨论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九段,想一想第九段是在写皮鞋匠想象的画面呢?还是描述这美妙的旋律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谈一谈你的观点。
小组汇报:
生:我认为是联想,因为他好像是面对着大海.................
生:我认为是贝多芬演奏的《月光曲》打动了皮鞋匠,让他联想到这样迷人的景色,所以皮鞋匠是先听到这样美妙的曲子,脑海中才浮现出这样动人的画面。
教师小结:是啊!正是这样美妙的音乐让皮鞋匠联想到这样动人的画面,音乐与情景融为一体,让人陶醉其中。兄妹俩被这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贝多芬则飞奔回旅馆记录下来,《月光曲》在这里才谱成。
板书:记 谱成
师:谁能简要地说一说《月光曲》创作的经过?先说时间,再说地点,注意言语的完整性。
【设计意图】:梳理全文,加深学生的体会,形成整体印象。
请同学们拿出纸笔,想一想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当然,你也可以在课下找一找贝多芬的其他曲目听一听,动笔写一写你的感受,我们阅读课上交流。
【设计意图】:在想象续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写好一段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贝多芬的人格魅力。
请同学们听一听贝多芬创作的其他曲目,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
推荐读物:《贝多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