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有的人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学习《有的人》之前,学生已经对鲁迅有了初步的了解,也阅读了不少关于鲁迅的文章。因此,学习本首诗歌时有一定的情感积淀。但是,用诗歌的形式纪念鲁迅,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感情朗读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诗歌对比的表达形式的领会,也有一定的难度。
1、阅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2、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下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吗?(学生评价)
毛泽乐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一)“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新中国成立后,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11月写下《有的人》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这首诗,大家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1、自由读:读正确,读流利,按自己的理解读。(汇报自读情况,有无障碍)抽写“臧”的读音、笔顺。
2、再自由读一次:教师指导节奏、轻重、感情。
3、抽读:谁认为自己对于诗的节奏、轻重、感情色彩读得比较到位,请举手。(1、234、567)学生评价最好的一位,为什么好?
4、教师读:老师也很有感受,听老师读一次,请同学们评价。
师:读的好不好?好在哪儿?通过听老师读,你现在认为哪一句受到启发、最有心得,你读的会更好。(抽学生读)
同学们所选择的这些句子,说明大家已经对诗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我听出了痛恨和赞美。
1、就按这样的理解,找感觉齐读,同时思考一个问题:7个小节中藏有哪些写作技巧。请同桌间讨论。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出示课件二),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的:第1小节和后面的6个小节是总分关系,思路清晰;全诗都运用了对比写法,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突出;234小节 分别和567小节照应,结构严谨。有了这个示意图,我们现在就像拧起了一根绳子,诗歌的每一句都在这根绳子上,这叫全局在握、胸有成竹。
2、提出问题
师:文中出现最多的字眼是什么?生:有的人。师:共几处,在什么位置?生:共八处,前四小节每节有两个。师: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所指的对象不同。第一个“有的人”指像反动派那样对人民有害的人;第二个“有的人”指像鲁迅那样对人民有利的人)。
我们知道了,全诗28句都是针对两种人来写的。
品读第一小节:反复读出两个“活”,两个”死“的感情色彩。
既然第一小节总起全诗,那请问,是靠哪些字统领全诗的?读一读找一找。(板书:“死”、“活”)两个“活”,两个“死”,意思一样吗?(生答)那你就读出这种不一样来吧。
是的,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来,读出我们的警告和呼吁。(齐读本小节)
抽读第2小节,提问:这一节中也有两个字,最能体现两种人的形象。为什么?
生答:“骑”和“俯”。这是对待人民的态度情感,一种人作威作福,简直可笑;一种人当牛做马,值得敬佩、赞美。
师:那就读你的理解吧。(板书“骑”、“俯”)
师评价:他读出了“耻笑”和“赞美”。一个“骑”字体现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那么一个“俯”字让你想到了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的哪些事迹呢?(俯下身子给黄包车夫疗伤、亲切地和工作聊天……)
“俯”字是有出处的,鲁迅在《自嘲》诗中有“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他还说过:“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作者发挥这层意思,就是要颂扬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出示课件三)。请一位同学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师:那么你认为这两小节要读出什么?
生:我认为要读出人命的铿锵有力。
生:我认为要读出人民的爱和人民的恨。读出爱之深,恨之切。
师:说的真好,骑在人民头上自认为“伟大”的人,人民是无比的痛恨,最终会被人民所推翻,从高高在上的地方摔下来,“搞垮”就表现他们必然的可耻的下场。甘愿为人民作牛马的人,人民则是无比崇敬和热爱,却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让我们通过对比朗读体会人民的感情。(学生读课文,2、5小节对比朗读)
师:让我们再想想,2、5小节的几句话还有怎样的联系?还可以怎样读?
生:5小节的第一句是回答2小节的第一句,5小节的第二句是回答2小节的第二句。
师:那就让我们再次告诉所有的人,告诉他们人民对待敌人和朋友的态度。(两次对比朗读,两节诗歌一句一句对比读。)
1、学生同桌间对比读3、6小节,有什么疑问?
师:那些虽生犹死的人,想通过这树碑立传,达到“永垂不朽”,那真是痴心妄想,可笑。而且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他不但给人民做牛做马,而且还愿意做野草,前后两个“野草”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抽学生)
前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是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而后面“野草”是指鲁迅的精神以更多的像鲁迅这样的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前赴后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让我们齐读一遍3、6小节。
2、抽读4、7小节。
师:说说你是怎么理解4、7小节的。(学生回答)
师:是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也是两种人的结局。一种不屑,甚至咒骂,一种歌颂,一种呼吁 。是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态度,也是爱憎分明的。对那些凌驾于别人头上,欺压百姓,专门损人利已的人,他的结果是遗臭万年;而鲁迅先生那样为人民做牛马,为人民服务的人,一定能流芳千古。(板书:流芳千古、遗臭万年)
3、对比朗读2—7小节(两句两句读,学生各一半)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让我们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班内交流)(出示课件四)
学生展示,推荐读的最好的1至2位同学,朗读全文。
泛舟历史长河,有多少人为国捐躯,为人民献身,为正义而死,他们受到人民的爱戴,人民的敬仰,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是人民的楷模,是人民的丰碑。反之将受到人们千古唾骂,法律的制裁,人民的审判,他们是社会的垃圾,是国家的败类。
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试背)
1、将诗中八个“有的人”用你认为恰当的词语替代。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板书设计: 有 的 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 俯 流芳千古
死 骑 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