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伯牙绝弦》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简短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古文。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在五年级学过文言文《杨氏之子》,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因此,课前我让学生用已有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预习古文内容。为便于学生体会知音文化境界,教学中,我准备了《高山流水》和《知音》的乐曲 片段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古文内容。
难点:体会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学生用心倾听。然后谈感受,这就是有名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这个好听的音乐背后,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那就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教师板书,学生跟老师书空)
2、揭示课题。
3、生读题、释题(学生分别用把字句、被字句、疑问句来释题)
4、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品味韵味 理解课文意思 出示课件:【课文内容】
1、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2、教师范读,学生再读课文。
3、再次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4、小组汇报自学成果。
三、品词析句,研读文本,初悟绝弦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公分别是——是伯牙和钟子期,【板书:伯牙 子期 介绍人物】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谁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师:“善”是什么意思?
1、品 “善哉”
师:文中那句话具体写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补充: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女生齐读: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巾帼不让须眉呀,洋洋兮若江河,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边是有特指的,在古文里应该指的是什么?
生:这里的江河指的就是长江和黄河。
2、品“念”“志”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跟前文中的哪个字是一样的?生:和“志”一样,都是想的意思。
师:也就是说不论您伯牙所志,所念、所想,我钟子期都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是什么? 生:我想他都知道伯牙心里在想些什么。
3、体会“志”里蕴含的志向与胸怀
师:这样看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只是伯牙的琴声吧?他也道出了伯牙内心的什么?
生:心声 ! 也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 生:志向是以后能象巍峨的泰山一样顶天立地。
师:什么样的胸怀? 生:胸怀是心胸像江河一样宽广。
师:你们也听出来了吗?太了不起了!原来钟子期不仅在听伯牙的琴声,也说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呀,这么说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那仅仅是想吗?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这种志向,这种胸怀,唯有谁能必得知?
生:钟子期。
师:这才叫伯牙所念 ——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
师:是呀!他们之间是多么的默契呀?这就叫做?四字成语?(生:心心相印 心有灵犀 心灵相通)
(板画心图案)
师: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哪!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什么?
生:知音。 板书:知音
4、体会“子期死”伯牙的心情
师:伯牙为得到子期这样的知音感到无比的喜悦呀,但不幸的是,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当第二年中秋,伯牙兴致满满地来与子期相会的时候,却只看到了一块冰冷的墓碑,真是天意弄人啊!【播放背景音乐】此时高山默默,草木凄凄,天地之间也仿佛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暗然失色。
师:此时此刻,伯牙是什么样一种心情? 生:伤心欲绝 痛哭流涕 痛不欲生 心如刀割 肝肠寸断
师:是呀!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呀!(齐读课文后半部分:子期死……)
四、回味绝弦,试背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伯牙绝弦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动容。让我们再次伴着《高山流水》这首动听的音乐,去体会这个故事,一齐试着背背课文。
五、结束语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绝琴的方式谢知音了。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给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