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穷人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以学生体会人物情感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情感的体验,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通过对文本的揣摩,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诵读体味,感受穷人美好的品质。同时,通过对作品写法的揣摩,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通过对文本的揣摩,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情感的体验,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通过对文本的揣摩,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诵读体味,感受穷人美好的品质。同时,通过对作品写法的揣摩,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通过对文本的揣摩,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
1.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上节课我们读了《穷人》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汇报。
3.看来,文学巨匠的作品的确不同凡响,初次品读就让同学们收获不小,动人的故事情节,感人的艺术形象,令每个读者难以忘怀。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一同走进以桑娜一家为代表的穷人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二、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过渡)师: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请同学们打开书,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动笔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边读边体会:从这些语句能看出主人公什么形象?可以加批注,可以把感受说给同桌听。(生自由读文,画句子。)
(一)赏,桑娜的善良。
1.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你对课文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先走进主人公桑娜,谁来说说,桑娜给你怎样的印象?
2.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勤劳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虽然很穷,但桑娜很勤劳。
(2)“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师:渔夫家虽然很穷,但桑娜能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师:能够抓住细节描写来体会,真不错。我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①这是什么描写?运用了什么方法?(环境 对比)
②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好,在沙皇俄国黑暗统治下的穷人们,就像这暴风雨中一座破旧的小屋,就像这汹涌浪涛中的一叶小舟,孤苦无依。正因为这样,桑娜家小木屋里的温暖才显得那样的难得可贵。
预设:善良
生:从桑娜去看女邻居西蒙,发现西蒙死后收养她的两个孩子可以看出桑娜善良。
师:收养两个孤儿,这对于现在有钱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可是当时的情况怎样呢?谁来读读相关语句?
师:对于这样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家来说,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又增加一个包袱,足见她的善良。
师:桑娜把孩子接回家后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课件出示)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①她的心为什么跳得厉害?
②“这样做”是指怎样做?
③“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
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不假思索的抱回两个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纯朴善良的本质。这句话应怎样读?
(生自己练读,指名读。)
师:当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两个孩子睡在一起,她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
(2)(指名读) 课件出示: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①理解“忐忑不安”。
②再读,体会:她为什么会“忐忑不安”?
师:桑娜一家的生活是那么艰难,丈夫的负担是那么沉重,西蒙的两个孩子又是那么可怜,当她对丈夫的挚爱和对孤儿的同情这两种情感不能兼容时,产生了矛盾的心理。
师:再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在这段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多个省略号,这些省略号表明了桑娜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大家再读,用心体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包含了哪些情感?
(学生读,汇报。)
师: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有害怕,也有自责,更有决断。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这一段应该怎样读?
(学生练读,指名读。)
3.师小结:是呀,丈夫的负担已经够大了,如今又多了两个孩子,丈夫能同意吗?我们也替桑娜捏了一把汗。从桑娜的矛盾心理中,我们可以看出,穷人的日子实在是太难了!而穷人们又是那么善良,这就是作者笔下的穷人——勤劳、淳朴、善良。(板书:勤劳 淳朴 善良)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自主感悟、汇报交流中感悟桑娜的品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与文本对话。学生不仅能真切地感悟桑娜的勤劳善良,还能感受作者的创作技巧,领悟作者以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高超。这样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赏,渔夫的善良
1.师:同学们,从你们的感悟中,老师体会到你们已经触摸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那么,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又是什么形象呢?
2.学生汇报。
3.分角色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课件出示:12-27段)
①边听边思考:这一部分描写了几次沉默?
②体会:每一次沉默时他们的心理活动各是怎样的?
出示24段,深入体会。(课件出示)
⑴师:此时,别说桑娜,就连我们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渔夫是怎样决定的?读出相关段落。
⑵师:听到渔夫的话,桑娜的焦虑顷刻间化为乌有,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有什么体会?可以看出渔夫是什么样的人?这段话中有一个词很感人,是哪个词?
①理解“熬”。
②能把它换成哪些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③你从“熬”中能读懂什么?
师小结:从“熬”字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渔夫为了抚养邻居家的两个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他与妻子桑娜同样有着一颗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心。
5.师:故事的结局怎样呢?我们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生齐读)桑娜坐着一动不动,此时无声胜有声,两颗善良的心此刻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让我们共同感受这温情的画面(课件出示:42页插图)我们一起为桑娜一家九口祈祷,为他们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语言、神态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加深对桑娜的认识,体会渔夫善良、坚强的美好品质。
揣摩写法,回归课题
1.师:通过我们的感悟,勤劳、淳朴、善良的主人公已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浏览整篇课文,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
2.学生汇报。(师板书:环境 对话 心理)
3.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师: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也要像作者一样,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4.师:同学们,文有文心,题有题眼。纵观整篇课文,我们发现,除了文题外,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你认为他们是穷人吗?作者要反映穷人的什么呢?
5.师:穷人间温情的关爱更可贵。故事中桑娜夫妇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然而,此时此刻,这个发生在穷人间的真实故事却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相信同学们的心灵也受到了强烈震撼。面对这样一对夫妻,谁还能说他们是穷人呢?在精神上,他们是最富有的,这也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渔夫与桑娜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个结果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而故事至此却戛然而止,令人生出许多遐想,孩子的命运会怎样?渔夫与桑娜会怎样带领孩子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请大家展开想象,为文章续写一段结尾。(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续写故事,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桑娜的善良,是对课文内容的提升,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已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2.师;老师的心也被这种真情震撼了,有几句话和大家一起分享。
课件出示: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师:让我们一起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3.师:同学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感人的艺术形象,他们的内在品质令我们感动。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也许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故事了,但在我们的心中,有浓浓的真情,有伟大的真爱,只要我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后,让我们共同欣赏著名歌手韦唯的《爱的奉献》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大屏幕放映歌曲: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挖掘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
板书设计
穷 人
勤劳 淳朴 善良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 对话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