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怀念母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知识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怀有的真挚情感。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体抓重点词句感悟作者的情感,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深入体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由于环境的限制,学生对怀念祖国的情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必须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来帮助学生理解。
重点:从课文中感悟作者的思国恋母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季老的一篇文章,文章里面写了两位母亲一位是(板书:生身母亲),一位是(板书:祖国母亲)。他对这两位母亲怀以什么样的情感?(板书: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随作者回到他的留学时代,感受他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情谊。(板书课题:怀念母亲)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到季老对祖国母亲怀念的句子或词语,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一二点体会。
2、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①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怀念之情?(频来入梦),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多次来到梦里)出现了几次?(两次)在德国,不仅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生身母亲也频来入梦,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也”字突出了两位母亲在作者心中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②那么在读这句话时,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情感来读呢?(真挚、饱含深情)指名读,全班齐读。
过渡:季老并没有因为离开祖国,就割舍了对祖国母亲的思念。相反,身居国外的他对祖国的怀念只增不减。我想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能对这种情感有更为深刻地体会。
(2)课件出示第二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A、读音纠正:“糊”字读音hú
B、读了这则日记,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问题:“凄凉”和“甜蜜”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凄凉?又因何而甜蜜呢?
C、小组合作:因为( ),所以我感到一丝凄凉,又因为( ),我心里又是甜蜜的。
D、这凄凉、甜蜜融合在了一起,汇成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这种怀念之情异常深刻,哪个字最能体现?(糊) “糊”是什么意思?(紧紧地黏在上面,扯都扯不掉)此时此刻,什么东西紧紧地黏在上面?同桌互读,指名读。
E、我们把这一句带入这一则日记中去读,应该怎么去读呢?(读的时候既要读出季老远离祖国亲人的凄凉,又要读出他想起亲人的甜蜜)全班齐读,再次来感受这离别的凄凉以及怀念的甜蜜。
(3)交流其他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4)齐读句子,体会句中深深的思念之情。
(1)快速的浏览课文,说说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往所学的抒情散文有什么不同呢?
(本文通过摘录日记以及散文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①同桌互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作者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点明自己对两位母亲有着这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在结尾情感激荡,再次直接点题,开头结尾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3)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这样的思绪在他的日记中可以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他的心中也很浓很浓。在国外留学时,两位母亲频来入梦,作者在后文中还要《寻梦》,他寻的梦是什么呢?我们纵情读一读作者在散文《寻梦》中的开头与结尾。
①指名学生把散文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配乐)
②全班齐读开头和结尾。
③你能想象《寻梦》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呢?四人小组合作写出一个片段。
④小组代表交流习作片段。
1、留学国外的季老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母亲,海外游子这颗一生怀念母亲的心,我们能理解吗?有一首歌同样唱出了这种情感,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2、听完这首歌,学完这篇文章,你想对自己、对母亲、对漂泊他乡的游子们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