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怀念母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自读全文,把生词读正确,并把课文读通顺。
2、理解“、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3个词语。
3、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领悟怀念的背后是作者对母亲的爱以及自己的悔恨之情。
作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读懂一篇散文,尤其是文学功底深厚的国学大师在七、八十岁写的文章,实在是有一段距离,因此怎样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语言文字,我想到了用资料的拓展,来充实学生对作者理解的空白与间隙,搭起桥梁以方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比如,在授课时的导入时呈现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片段,进入第2自然段学习时补充了作者心中的悔,使得文章的背景更厚实,学生理解更到位。
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领悟怀念的背后是作者对母亲的爱以及自己的悔恨之情。
板书(母亲)读一读,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的母亲吧!
(每个人对自己的母亲都有独特的爱,季羡林这位近百岁的文学泰斗对自己的母亲也拥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板书补(怀念)再齐读课题。
崇高 真挚 避免 朦胧 凄凉 引用 强烈 奔丧
忍耐 几篇 寝不安席 泪流不止 思潮起伏 频来入梦
可见一斑
强调多音字(奔)奔丧(sāng) 丧(sàng)失
1、课文写了哪两位母亲?
(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以( 回忆 )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 生身母亲 ),一位是 ( 祖国母亲 ),作者对两位母亲怀着同样(真挚的爱慕 )和同样(崇高的敬意),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对祖国母亲( 不变的爱意)。
3、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怀念?(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5、研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理解“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此时此刻,作者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呢?)
6、研读“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理解“终天之恨?”为什么报“终天之恨”?)
(1.到了家中,我才知道,母亲不是病了,而是走了。在长达八年的时间内,难道你就不能在任何一个暑假内抽出几天时间回家看一看母亲吗?-----读
2.二妹在前几年也从家乡来到了济南,家中只剩下母亲一个人,孤苦伶仃,形单影只,而且又缺吃少喝,她日子是怎么过的呀!你的良心和理智哪里去了?---读
3.你连想都不想一下吗?你还能算得上是一个人吗?我痛悔自责,找不到一点能原谅自己的地方。--读
(从刚刚反复读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么?)
补充《赋得永久的悔》
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思考:在季羡林心目中作重要的是什么?
假如你是季羡林,来得及见母亲最后一面,你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拿出纸笔,写下你想说的话吧!
《我的母亲》、《寻梦》、《赋得永久的悔》 、《一条老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