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伯牙绝弦》的故事。
3、能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志”“念”的含义。
4、能在朗读感悟中,读出蕴藏在语气词“哉”“兮”中的韵味与情感。
5、能紧扣文本借助资料通过丰富的言语实践(听、说、读、写)从历史、心理、行为等视角理解知音之义、感悟知音之情。
六年级的学生有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杨氏之子》),对古文学习有较高热情,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基本了解文意,能在老师正确引领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但是,学生阅历尚浅,理解能力不强,本次教学欲引导学生以文本为基础、运用课内外资源以及师生的共同感悟从不同角度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情谊、感受古琴艺术的魅力,对学生而言,确是一种顺应自身“最近发展区” 的尝试和挑战。
1、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能紧扣文本借助资料通过丰富的言语实践(听、说、读、写)从历史、心理、行为等视角理解知音之义、感悟知音之情。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生读题,师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指生说,教师手绘古琴图,帮助学生理解“弦”以及题目的意思。
2、师:伯牙为什么再也不弹古琴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言文。
二、读准——朗朗上口
1、师:我们班谁诵读最厉害?我们请他给大家读一读这篇课文。
同学推荐一生读,读前教师提要求:争取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正确。
2、生读毕,教师请学生评价,并引导说出读得不够准的字音。预设易失误点:弦(xián)哉(zāi)、若(ruò)
3、生齐读,教师点评。
4、师:同学们读准了字音很好,不过老师却发现有部分同学读得有点拗口?想想是什么原因呢?
5、指生说原因(预设:不知道在哪里停顿?还不理解课文的意思?……)
6、师:是啊,读准课文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要读准句子间的停顿。读不出停顿,自然就会感觉有点拗口了。哪位同学觉得自己读得很顺口的,我们请他读一读?
7、指一生读。师评,重点引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指导学生读准该句的停顿,并介绍通过找准“单音词”的方式,读出句子的停顿与节奏。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8、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读通——词通句明
1、师:课文读顺口了,也就是说读通顺了。但是是否读明白了呢?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意图:通过学生的先说,把握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疑点等)
2、一生说。教师评。
预设难点:
(1)四个“善”字的理解: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一“志”一“念”
★志在高山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句子的准确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预设疑点:为什么说“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此处引导适当结合课外背景资料,介绍伯牙与子期情况以及相识相知过程)
3、根据预设的疑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进行引导。
4、生小组内说故事。用自己的话说,可以虚构部分情节,使故事更充实。生小组内交流完毕,请代表上台说故事。师用鼓励式点评激励学生、引导进步。
四、总结。
今天的学习,我们读准了课文,大部分同学做到了朗朗上口;我们读通了课文,做到了词通句明,更重要的是同学们能根据正确的理解以及适当的想象,讲出一段伯牙与子期相遇相知的绝妙故事。不过,伯牙与子期之间的这段有传千古的友谊,你又是否能真正理解呢?下节课我们再见分晓吧!
1、能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志”“念”的含义;
2、能在朗读感悟中,读出蕴藏在语气词“哉”“兮”中的韵味与情感;
3、能紧扣文本借助资料通过丰富的言语实践(听、说、读、写)从历史、心理、行为等视角理解知音之义、感悟知音之情。
能紧扣文本借助资料通过丰富的言语实践(听、说、读、写)从历史、心理、行为等视角理解知音之义、感悟知音之情。
能紧扣文本借助资料通过丰富的言语实践(听、说、读、写)从历史、心理、行为等视角理解知音之义、感悟知音之情。
一、复习导入(3分钟)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伯牙绝弦》(引导生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疏通了文意,下面我们通过几份有代表性的作业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2、幻灯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并予以评价指导。
先出示做得好的,然后幽默地说,如果都像第一题一样做得这么好,那老师今天的教学就是多余的了。第一,正确书写;第二,理解要准确;第三,翻译句子尽量做到一一对应。
3、师:看来,同学们字词句的掌握还不错,个别问题我们还将在今天的课堂上继续解决。(稍作停顿)同学们,课文中有这么一个词(PPT出示,师一一读出):
⑴这个词沿用了千年之久,嵌入了历史的基因
⑵这个词隐含着旷古之谊,饱含着浓浓的友情
⑶这个词深藏着万古之悲,成为了戚戚的绝响
师:这个词是?(指生答)(师板书:知音)
二、探“知音”——层层递进的友情绝响
过渡:“知音”这个词从诞生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更是千古流芳。下面,让我们回到故事本身去探究伯牙与子期的这份深情厚谊!
(一)历史视角探知音:读出琴声悠扬(7分钟)
1、PPT出示:《列子》、《吕氏春秋》书籍封面
2、引导生说书名。
3、师:《伯牙绝弦》的故事最早出现在这两本书中(PPT示具体篇章),《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篇》均有原文记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故事选入教材虽然经过了改编,但是我们仍然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声响。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看能否读出文中的某种声音?
4、生齐读课文。师请生回答:回到故事本身,同学们发挥想象,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PPT出示句式:我仿佛听到了 声音。生运用该句式围绕课文内容练习说话。
(预设生的回答:古琴的声音、朋友之间对话的声音、高山流水的声音、伯牙弹琴的声音、子期说话的声音、破琴绝弦的声音……)
5、师:是啊,琴声悠扬,令人陶醉。伯牙与子期因琴音而相遇,也因琴音而相知。(板书:琴)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生感受课文中悠扬的琴音)
6、PPT示图,音乐(《高山流水》)起,师范读课文。生于故事中感受琴曲之妙,亦感受伯牙子期因琴音结缘之巧。(范读结束,音乐停止播放)
7、师:此情此境,你有何感受?(指一二生谈感受,预设:琴声悠扬十分美妙、优美的琴声令人陶醉等)
8、小结:一个抚琴弄曲,一个屏息聆听。然而,(转入下一个环节)
(二)心理视角探知音:读出心心相印(15分钟)
过渡:世上听得懂琴音的人很多,可又有谁/听得懂那弦外之音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故事:
PPT出示一段故事情节,请一生朗读:
晋国的宫廷里,国王摆酒设宴,款待群臣。伯牙演奏琴曲。演奏完毕,掌声雷动。有大臣忍不住大声说:“好!弹得太好了!伯牙的琴技果然名不虚传啊!”“唉!”想不到伯牙长叹一声,摇了摇头说,“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能听懂我的琴声,明白我的心意呢?
师适当点评学生朗读。
1、师:为什么伯牙认为没有一个人听得懂他的琴音呢?(生说,预设答:因为没有人明白他的心意)那钟子期呢?(生说)你是从哪个句子看出来的?
2、生答。师PPT出示: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多种形式朗读所示句子,重点读出蕴藏在语气词“哉”、“兮”中的韵味与情感。
师生互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抑扬顿挫之美)。
同桌练读、学生代表演读,读出伯牙与子期心心相印的情感。
4、师:伯牙与子期“一唱一和”,伯牙的琴曲中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志”呢?先别着急回答,我们来看屏幕,理解“志”的意思。
PPT示:
志,会意字,从“士”,从“心”,可析解为有学问者的心。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
志,本义是志气和意愿,即心里没有表露出来的长远打算。
——《图解说文解字》
生默读志的两种“释义”,师引导生形成自己对“志”的深入认识。(预设生的理解:“志”指伯牙的心、伯牙的志气、伯牙的意愿、伯牙的长远打算、伯牙的心意……)
师:子期从伯牙的琴音里听出了怎样的“志”呢?
生根据自己理解回答,师适当引导。(预设:高山流水之志,高远博大的理想、情怀、志向……)
5、师:无论伯牙有着怎样的心意和志向,钟子期都能明白、都能理解。这用课文的句子怎么说?(生答)
师PPT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句话中没有“志”啊?(生说“念”就是“志”)原来所念即所志啊!
师引导学生用下面句式对话,理解“之”代指之义:
师:伯牙念高山(高山、流水、清风、明月、杨柳……),
生:钟子期必得(高山、流水、清风、明月、杨柳……)
6、小结:所念即所志,所念则必得。不管伯牙在琴音中表达怎样的心意,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琴音已成心音,伯牙与子期的情谊也已融入他们的心灵深处!(板书:心)
(三)行为视角探知音:读出千古绝唱(14分钟)
1、师: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病世。出示句子,引导生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注意情感的变化)
2、师:知己得而复失,伯牙内心是多么悲痛啊!他来到子期的墓碑前,写下这样的短歌:
(听朗读音频,营造浓郁的悲痛氛围,引导学生走入伯牙悲痛的内心世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粉。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3、(PPT逐一出示句子,师生很有默契地合作读,声音沉缓,感情悲郁)
师:子期死了 生:还有谁站立江边聆听悠扬的琴音?
师:子期走了 生:还有谁静立身旁说出深远的心音?
师:子期没了 生:还有谁能成心中无可取代的知己?
师:所以——(PPT出示句子)生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而正是这 “绝弦”之“绝”,(板书:绝),让伯牙为子期弹奏的琴音从此成为绝音,让高山流水之曲从此成为绝唱!
4、小练笔, PPT一一出示内容,师逐一读出,古琴曲《二泉映月》起,学生进入写作状态:
此“绝”,只为不再弹奏那伤心的琴曲
此“绝”,只为叹息无人能懂我的心意
此“绝”,只为祭奠这无人取代的情谊
伯牙啊,面对子期冰冷的墓碑,面对摔碎的琴弦,回想过去与子期相遇相知的那一幕幕场景,此时此刻,伯牙的心中有着千言万语……
师:现在你就是伯牙,请写下你此时此刻的心声吧!
5、师巡视,选择一两份有代表性的练笔在全班分享。
6、联系生所写内容进行小结:绝无仅有、悲痛欲绝,此绝乃知音不在之绝、乃痛彻心扉之绝、亦乃高山流水绝响之绝啊!
三、总结(1分钟)
知琴音之悠扬、知心音之博大、知绝音之无迹。这就是伯牙与子期的情谊,这就是真正的“知音”!(PPT出示“知音”两字,让学生赞叹地读、深情的读、留恋地读)将故事留在心中,将真诚播散人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同学们用你们的真心去寻觅人生的知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