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领悟古诗大意,有感情地朗读。
1.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千古流传的、有关知音的故事。它是一篇古文,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谁来读读课题?(指名读,随机点评)
大家一起来读:伯牙绝弦
2.“绝弦”的“绝”什么意思?在“绝弦”中什么意思? “伯牙绝弦”又是什么意思呢?
3.师:伯牙,是春秋时期杰出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那么,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呢?来,我们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
二、反复诵读,读通课文
1、打开书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大声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 钟子期)
3.这是课文中的新词,谁来读?
课件显示:善哉 峨峨兮 洋洋兮
(师随机点评)
4.那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
课件显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师指导读好语气词“兮、哉”:两个都是语气词,在朗读时有个决窍,那就是6个字: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5.听老师读一读,学生再试一试。
6.你觉得课文中还有那些句子比较难读的?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指导)
(1)课件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其实有些语言我们不理解才觉得难读。这句话中“谓”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课件:“谓”在字典中有如下解释,你觉得哪一种合适?
[谓]:①称为 ②认为,以为 ③评论
“乃”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师点拨: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言文,这是一种好方法。
(2)说说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生答略)
(3)作为奖励,你把这句话读一遍:“伯牙谓世……,终身不复鼓”。
(4)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点评,再指导全班一起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全班读后,师点评:没错,找到了读文言文的那种节奏和韵味。
7.师: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能把整篇古文读下来吗?谁来展示?
指名学生读,师随机点评:(1)你太有才了!才读了几遍,就读得很有古文的感觉和韵味!(2)古文的节奏和停顿把握得很好,真有天赋!(3)你的声音真好听,特别是×××这个地方读得真好!
8.好,按照这种感觉和节奏,全班一起来读(配乐)
师:古文就是这样,越读越有味,读好了,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来,那些难懂的地方就会迎刃而解!
三、诵读全文,感悟意思
1.师: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都有哪些方法?
2.生答后师点拨,课件显示学法提示:
①借助课文注释;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
③查找工具书。
……
3.作为六年级学生,老师相信你们的学习能力。接下来请大家自学课文,边读边想,理解语句的意思。
4.师:几遍读下来,你们想必已经知道了,(指板书)伯牙善于 (鼓琴),钟子期善于 (倾听),你们是从哪一句话知道的?(生答)谁来说说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鼓琴”就是“弹琴”的?(如生答根据注释时,师肯定:没错,学习文言文哪,课文下面的注释那是我们的拐棍呀!)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5.师:我们能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不着急,请你们再仔细地默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用笔划下来,然后再结合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揣摩,还可以和同桌互相交流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师巡视]
6.学生交流: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
7.学生汇报,师随机点评。
8.课件出示第2、3句。
(1)师:请看大屏幕,谁来说说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视学生说的情况,师点拨: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如: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面前,像广阔的江河从心里流过……)
“志在高山”的“志”字怎么理解?(生:心里想到的)
师: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他手里边的琴就能弹奏出来,那么,他是通过琴声表达、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志向。)
(2)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时,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高山?(指名2-3名学生回答),于是你怎么赞叹?
引导学生诵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点拨: “善哉”的“善”与“善鼓琴”的意思不一样吗?(不一样),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钟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从心里发出由衷的赞叹,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真好啊,真妙啊,在古代,人们就说成——善哉。
(3)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你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生回答后,师:于是你又赞叹曰: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指导学生: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9.全班一起来,师引读:“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指导感情诵读第2—3句。(1)师生合作读,师:现在,老师是伯牙,你们就是钟子期,我们合作来读,把这种由衷的赞叹读出来。(2)男女生合作读。
10.想象读,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1)师: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不同的琴声除了能表现峨峨高山,洋洋江河,你们想象一下,他的琴声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欣赏能力的钟子期感受到那些不同的场景呢?(生汇报,指名回答)
师:不着急,能不能仿照课文第二、三句的形式写下来呢?
(2)谁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2、3生读)
(3)师:哎哟!真厉害,你们已经走进了伯牙和钟子期的内心,作为奖励,来,老师把你们写的句子加入到原文中,大家再来读一读。
11.学习第4句。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伯牙都能弹奏出来,而钟子期也都能听懂,这就是课文中写的(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起读这一句。这个“念”和前面文中哪个字意思相近?(志)
师:看来,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情怀。如此知我心意,懂我志向和胸怀的朋友,还可用什么词形容?(学生答后,师点拨:是啊,他们真是心有灵犀,情投意合呀!这样的朋友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12.师:其实,伯牙和子期的相遇,也是偶然的,请快速浏览下面的资料。(课件显示文字资料)
13.师:如果你是伯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14.学习末句:“子期死,……不复鼓。”
(1)师:相传这次相遇,让他们彼此都相见恨晚。于是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就在第二年中秋之夜,当伯牙驾着一叶扁舟来到老地方时,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于是,伯牙把他的全部心声倾注到了这样的琴声里。(低沉的音乐起)
(2)师:从这低沉的琴声中,听出了什么?几名学生汇报后,引出“子期死”。师:来,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几名学生读,师点评。)
(3)指导齐读最后一句: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如果此时你就是伯牙,就是那样一种心境。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师:从此,还有人知我所志吗?(生没有)还有人知我所念吗?(生没有)伯牙破琴绝弦,那是在向世人宣告:从此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我伯牙再弹也没有意义了呀!来,把这种感受送进去,再读。
(5)师:这真是人生苦短,知音难觅呀!
(6)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生讲后,师点评)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师:伯牙因为知音的死去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这真是荡气回肠的——学生读课题:伯牙绝弦
2.师:后来,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源自——再齐读课题。
3.师:时间在流逝,可是一代又一代人依然传诵着这个故事,使它成为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让我们记住它——学生三读课题:伯牙绝弦
4.伴着这首《高山流水》,再诵读全文。
5.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故事,知道了知音难求,知音难觅,所以,如果你今后遇到了知音,希望你好好珍惜!
(1)背诵课文。
(2)搜集、交流古今交友的名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