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通过朗读、品味、对比、想象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把握朗读的节奏与韵味,感受故事的不同意境及情感变化。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及具有语境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增强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感受朋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情谊,感受知音文化,感受艺术魅力,受到传统文化和美的熏陶。
《伯牙绝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虽说还是比较陌生,但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词,也阅读过《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古白话文,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而该文言文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所以,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作为已经具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的六年级学生而言,是基本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新知的。再者,虽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较为丰富和玄妙,但是,由于是千古传颂的知音文化,学生只要查查资料或做做调查,应该会对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有所了解的。更何况,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本身就是一个无比兴奋的的学习提升过程,只要教师做好引导,并创设好层层深入的情感体验学习情境,相信学生会在不断的期待中获得升华的。
当然,课文中有如“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等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以及有如“志”“念”“泰山”“江河”等内涵丰富词语的领悟,对学生来说会有不小的难度,并且“对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揣摩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理解知音”也一定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是,只要我们教师充分重视“学”与“导”的融合,把“精导”工作做到位,相信,这将成为点燃学生学习热情与激情的着力点。
【教学重点】
1、把握朗读节奏,读懂文意,初步运用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增强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2、感受朋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知音文化。
【教学难点】
1、通过品味、想象、诵读,感悟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谊。
2、感受知音文化,感悟艺术的魅力。
1、明确学习目标。
2、发放《课前导学案》,指导学生课前先学。
1、听曲,谈话,导出“知音文化”。
(1)生:听《高山流水》曲。
(2)导(讲述):……唯《高山流水》曲连续两次被选中代表人类到太空去寻觅外星知音……《高山流水》曲和知音其实就是一个文化主题,叫“高山流水觅知音”。
2、以时间性逆向追溯。
(1)导:其实,“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一知音文化,早在700多年前,在元代剧作家金仁杰的笔下就已经写到了——
生:读“叹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
(2)导:在1300年前,唐代诗人王勃也借用这个抒发了自己渴望得遇知音的迫切心情——
生:读“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3)导:早在1900年前的汉代,史学家班固就曾经对这一知音故事做过记载——
生:读“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3、揭示“知音故事”。
(1)了解“俞伯牙、钟子期”。
导语:俞伯牙和钟子期究竟是何许人?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谁来简单介绍介绍呀?
生:简要介绍。
(2)揭示课题。
导:一个是晋国的上大夫,一个是楚国砍柴的樵夫,他俩的知音情谊怎么就能变成了“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一文化主题而千古传诵的呢?还是让我们穿越回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进那个凄美的故事中去吧。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
生:伯牙绝弦。
师:强调“绝、弦”这两个字的读音。
1、师生共议朗诵古诗文的方法:(1)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顺;(2)理解文意,读准古文节奏;(3)情感朗诵,读出古文韵味。
2、导出“课前朗诵提纲”,检查“读准、读顺课文”。
3、依学情导读,重点读准“哉”、“兮”、“若”等字。
1、在先学基础上,小组交流:“理解文意,读准节奏”。
2、检查学习情况,以“意思理解节奏”的方法导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1)指名读文,引导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意思及节奏。
(2)以“善”字导学,感受“灵活变通”的译文方法和“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以“兮”字导学,读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节奏和韵味。
(4)引导理解“谓世”的意思,读准“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的节奏。
3、读准全文节奏。
1、检查先学。
导:文字是有着画面感、情感和韵味的……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生:展示。(师生评价)
2、再现故事情景,体会全文意境,以情朗诵。
(1)再现故事情景。
导:要是我们能对故事的背景更为了解的话,也许就会更能深入地体会其中的情感,从而使朗诵更具情味韵味。请闭上眼睛,跟老师一起走进那美妙的意境中去——
师(深情讲述):“八月十五那天……尽情地弹奏了一曲又一曲,完全陶醉在这美妙的意境之中。此刻,就在不远处,钟子期也在忘情地倾听着。”
(2)体会意境,以情朗诵。
师生共议:伯牙纵情弹奏的美妙画面你看到了吗?(生:看到了)伯牙内心的愉悦你感觉到了吗?(生:感觉到了)钟子期此刻的激动、惊喜你体会到了吗?(生:体会到了)请睁开眼睛,把此刻的甜美意境和喜悦之情朗诵出来吧——
生:读“遇知音”部分。
师生共议:“可好景不长……子期死,伯牙一生唯一的知音不复存在”。你能体会此刻伯牙的内心吗?(生:悲痛)你可否看到子期死后的悲凉画面吗?(生:看到了)来,把此刻的意境表现出来吧——
生:读“失知音”部分。
3、初步领悟“遇知音、失知音”的行文思路和“喜、悲”的情感线索。
(1)导:随着入情入境的朗诵,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两幅不同的画面,这两幅画面在情感上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呢?
生:归纳汇报。
(2)师生小结:入情入境的诵读就让我们知道了原来故事是按照“遇知音”到“失知音”的顺序展开的,并表达出了由“喜”到“悲”的情感变化。
1、第一次聚焦、品读、体悟:
(语句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语句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想象意境,以情诵读。
师(深情):诵读句子。
导①:随着老师的朗诵,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钟子期?
生:描述。
导②:看到的 “峨峨的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呀?子期,请你惊讶(或欣喜,或激动)地赞叹赞叹吧!
生:诵读“泰山”语句。
导③:所看到的长江、黄河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呀?把这番景象惊讶(或欣喜,或激动)地抒叹出来吧!
生:诵读“江河”语句。
(2)拓展想象,感受知音内涵。
导:伯牙还志在什么,钟子期又是如何赞叹的呢?
(句式训练:志在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兮若____!”)
生:想象说话。
师:以“句式训练”与“语句②”相连结,引导复沓诵读,深入体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知音情谊。
(3)品“念”“志”,了解“泰山、江河文化”,体会知音之深刻内涵。
导:为什么不说“伯牙所鼓,鼓在高山,鼓在流水”呢?
生:在对比品味中领会“念”“志”的含义。
师生共议:子期通过琴声仅仅只是体会到伯牙内心的想法吗?他体会到的更是伯牙的——(生:志向、情怀)像什么一样的志向?(生:泰山)像什么一样的情怀?(生:江河)(出示“泰山、江河文化”)不管伯牙寄托的是什么,反正那一定是“志存高远”的志,是“胸怀大志”的志呀!
而这些,在当时其他人能得之吗?(出示资料)
然而,在山野林间,谁听懂了?(钟子期)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所弹奏的高山流水曲吗?听懂的可是伯牙的念想,伯牙心中之志,听懂的更是伯牙的心啊!
(4)想象写话,感受伯牙得遇知音之欣喜。
导①:假如你就是伯牙,无论你弹什么,不管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表达怎样的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的心情怎么样?你又时如何感慨的呀?请你顺着 (出示课件):“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接着往下写。
生:在乐曲声中写话、读话。
导②:真正的伯牙究竟是如何感慨的,我们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生动情诵读。
——用成语形容此刻他俩之间的心灵默契。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5)角色诵读,品味语言形式之巧妙,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其乐融融。
生:分角色诵读“遇知音”部分。
导:你一句,我一句,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吗?
生:伯牙和子期交叉描述。
师生共议:这样的语言形式,让我们好像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在——(生:鼓),一个在——(生:听);一个在——(生:倾诉),一个在——(生:回应)!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 (生:默契!和谐!幸福!)
小结:写得真是好巧妙啊!正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其乐融融啊!
2、第二次聚焦、品读、体悟:
(语句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补充资料,引发想象,体会伯牙失知音之悲痛。
导:天意弄人……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歌,想读一读吗?(出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生:和着音乐深情诵读。
(2)纵情朗读,深化知音内涵。
引导诵读:伯牙面对坟墓弹奏了他人生当中的最后一曲(播放乐曲),这曲子依然是《高山流水》。但它却在悲凉地诉说着伯牙的心,读——(生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失去子期,还有人能明我伯牙之志、懂我之念、知我之心吗?(生:没有)于是,读——(生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失去子期,高山流水还有知音,伯牙还有欢乐、幸福可言吗?(生:没有)于是,读——(生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体会绝弦怀知音之悲情。
导:作为琴师,破琴绝弦,伯牙断绝的可是对一切的——
生:眷恋、期待!
1、以时间性顺向承续。
(1)导:琴断音却不绝,自此,《高山流水》承载着这一段感人肺腑的知音故事,以其大喜大悲的情感震撼力和扣人心弦的知音情谊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被不断地记载与传诵。(出示资料)而高山流水曲也随之成为了知音的代名词,在时光的长流中凄凄惨惨地倾诉着知音难觅的哀怨。
于是,在故事流传至1200年后的唐代,在初唐奇才王勃的笔下,高山流水又在抒叹着渴望得遇知音的迫切之情——
生:读“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2)导:1800年后,在元代剧作家金仁杰的笔下,高山流水又一次倾诉着知音不遇之悲情——
生:读“叹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
(3)导:2400年过去了,高山流水还在民国护国大将军蔡锷和小凤仙的传奇故事中诉说着知音难觅之哀怨——
生:读“山青青水碧碧
高山流水韵依依
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
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难觅”
2、升华课旨。
师生互动:千载传诵不衰,在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吟诵着知音的经典大作,它的名字就是——(生:伯牙绝弦);相信同学们回去后还一定会再去听一听这一首千载不变的知音曲子,它的名字就叫做——(生:高山流水)。
小结: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1、把“知音故事”与自己熟悉的人分享。
2、继续搜索并阅读“知音文化”相关资料,充分感受“知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