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能根据注释、联系语境理解古文的意思。
3、通过朗读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4、通过聆听乐曲,阅读故事,感受艺术的美好。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
教学重点:根据注释、联系语境理解古文意思,感悟伯牙、子期因对音乐的共同语言而产生的知音情。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失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说起“艺术”,大家一定不陌生,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艺术形式?(唱歌、跳舞、书画、弹琴……)
有喜欢弹琴的吗?你弹的是什么琴?(课件出示:古琴图)认识这种琴吗?(课件:古琴与古筝图)师简介两者的区别:古琴琴体总长度为3尺6寸5分,以象征一年有365天,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音乐含蓄而深沉,古朴而典雅,表现力异常丰富,它的声音小,比较内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才会特别感动人。而往往感动的也只是弹琴人自己。古筝的弦数并不统一,目前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基本上是一弦一到两个音,音域宽广,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它的声音很大,很动听,想要用它来醉人是再好不过了。今后可别弄混淆了!
1.人们常说:“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这种美,包括艺术本身的美,比如:古琴的声音就特别好听。这种美,还包括一些有共同志趣的人在艺术的碰撞中产生的人情美:在弹古琴的故事中,就有两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们之间发生艺术碰撞的美丽故事流传至今,知道是谁吗?(俞伯牙、钟子期)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2.师简介俞伯牙、钟子期(课件出示插图)。
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3.身份、地位如此悬殊的两个人,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也称文言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谁能给大家提个醒,你发现哪个字或哪句话不太好读?(随机正音:哉、兮)
3.根据大家的提示,请大家再认真读一遍课文,努力做到字正腔圆。
4.指名读。
5.读古文和现代文不同,不仅字音要准,句子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读出节奏。文中的几个句子比较难读。
(课件: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指导朗读。
6.说说故事大意,用上"先——再——最后——"顺序词,并说说分别是文中的哪几句?
师小结:看来,古文只要多读,就能慢慢读懂。
1.课伊始,我们便初步认识了伯牙、子期,文中也有一句话介绍了他俩,是哪句?(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A.指名读。
B. “鼓琴”就是——(弹琴)哪里告诉了我们?
句中两个“善”字怎么理解?(善于、擅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
C.那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
2.伯牙和子期一个善弹,一个善听,这真是一对绝配,文中对他俩配合得相当默契有一小段描述,找一找,划出来。
(课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A.指名读。
B.“志”是什么意思?(想)
C.师:“哉”“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含义。
D.发现了吗?这两句中也有两个“善”字,也是“擅长、善于”的意思吗?(不是,表示“好”的意思)“善哉”就是——(好啊,妙极了,太棒了……)
师小结:一个“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竟有着完全不同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E.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3.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香炉,席地坐于瑶琴之前,他弹得忘情、投入。
课件:“伯牙鼓琴”图
(1)假如你现在就是倾心聆听的子期,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到了那巍峨的泰山。(课件: “高山”图配乐)子期啊,你感受到了怎样的高山?用上一个词形容。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道——(指名读)
师:一个行走于山间的山村樵夫,整日听到的只是虫鸣鸟叫、潺潺溪流之声,今天突然听到如此精妙绝伦的天籁之音,于是你伸开双臂,抬头仰望那峨峨高山,发自内心地赞叹道——(齐读)
(2)(课件: “江河”图配乐)当伯牙心里想着奔腾不息的江河时,子期啊,你感受到了吗?那又是怎样的流水啊?也用上一个词形容。于是你又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指名读)
让我们齐声赞叹吧!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钟子期曰——(生齐读)
师小结:善听的子期不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到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伯牙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一定能表现出许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引导学生用上"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句式练习说话。
师小结:不论伯牙心中想到什么,都会通过他高超的琴技流露出来,而子期就能感受得到,这用文中哪了句话可以概括?
课件: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指名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伯牙心中所想,钟子期一定知道。)
哪个字表示“想”?(念)还记得吗?刚才哪个词也表示“想”?(志)
师:在古文中,有时不同的词语也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
(4)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还是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像这样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的人称为知音。(板书:知音)
4.补充资料:你们知道吗?伯牙在和子期相知相遇之前,在楚国做宫廷乐师。(课件: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遭到如此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师: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也曾收获过无数赞美之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有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呢?用一个词来形容。(兴奋无比、激动不已……)
师:对音乐的共同语言使他俩成为知音。知音相遇,那是何等的快乐,何等的惬意。就这样他们度过了一段短暂而又快乐的时光,有诗为证,读——
(课件:天籁绕高山,流云淌云端。知音常相伴,琴台醉二仙。)
5.在度过一段短暂而又快乐的时光后,伯牙子期挥泪惜别,他们相约来年的八月十六再来相会。春去秋来,当伯牙身背古琴,满怀欣喜之情赶来和子期相会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子期因病去世。等待伯牙的只是一堆凄凉的黄土和一块无情的墓碑。(课件:哀乐起)
师: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会赞曰——志在流水时,也再没有人会说——
同学们,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你想到了哪一个?(悲痛欲绝、伤心不已……)
6.子期已归,伯牙悲痛欲绝,他来到墓前,以琴声悼念子期,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这样写道:
课件:(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此情此景,伯牙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啊?(生交流)万般滋味化作一句话——子期已归,悲哉!
7. 课件: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指名读。绝望的伯牙毅然做出了怎样的举动?(摔破琴,把弦都给挑断了)
怎样读才能把伯牙的绝望读出来?(指导朗读)
师:琴碎,心随之而碎,弦断了,不断的又是什么呢?(他们之间的情谊,伯牙对子期的思念……)
小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随着那声“破琴绝弦”的砰然巨响,伯牙的琴声消逝了,只有这段友谊的绝唱千古流传……
自此,《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课件: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我们再一次随着这曲“高山流水”把这个动人的故事永远铭记在心,试着背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