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怀念母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季羡林写于1998年,是他回忆刚刚出国时的一些往事。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以“思念”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四则日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品味和悟情,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文章“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并抓住第三则日记的空白处设计小练笔,做到情景相容,以景激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1.有85%的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情感。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季羡林对祖国母亲、亲生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情感;有35%的同学能够抓住重点语句、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悔恨、思念、激动、盼望之情。2.学生对于文中所采用“引用说明”的写作手法是第一次学习,对于“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虽然能够概括出来,但是学生运用这一手法练习写景的能力较弱。主要原因:(1)教师平时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少,使其联想不够丰富。(2)学生平时语言积累少,写景时语言平淡、缺少生动、具体的描述。3.该班共有37人,45%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好,在书写、朗读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教学中抓住“思念”这一情感主线,引导学生研究四则日记中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抓住日记的写法、方法的运用,聚焦句子、聚焦情与景,发散说景与写景,这样能够做到情与景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语文的思想性与文本的价值。
重点:1.通过品词析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2.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学习和运用“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
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外资料: 《赋得永久的悔》、《寻梦》、ppt
2.田字格纸;
3.课堂小练笔。
一、整体感知,再悟情感(7分钟)
(一)听写词语(5分钟)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齐读课题《怀念母亲》。在继续研读课文之前,老师先听写本课的6个词语,看看哪些同学能够做到书写正确、美观。注意每写一个词语空一格。
1.教师听写(真挚、 寝不安席 朦胧 、 凄凉、 可见一斑 、 思潮起伏)2.学生相互批阅。3.纠错。
预设(1)统计全对的?(2)有错的?(3)错在哪里
真挚:真诚恳切。
书写:注意(横折斜勾)
珍惜:珍贵的意思。
朦胧:不清楚;模糊。濛濛:细雨。
起伏的“伏”与浮现“浮”区别。
“席”里面写成“甘”。
(二)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2分钟)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中有关叙述部分内容,通过品词、品句体会到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真挚情感。下面,我们再来读读哪些令人感动的语句,要读出作者的情感。
教师出示文字课件: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我在国内的时候,……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小结:通过同学们读的这四段话,我们再一次从整体上感知了作者情感。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聚焦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频来入梦、心潮腾涌、异常强烈”等词语,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在当时处境下的情感。
二、品味语言,深悟情感(30分钟)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日记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5分钟)
导语:作者在全文中除了采用叙述的写作手法还引用说明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引用日记的部分。
1.读四则日记内容体会情感。
2.指导学生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3.出示学生读的句子。
(1)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2)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3)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4)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4.教师追问:“ 这四则日记有什么相同之处?(你发现了什么?)
(都是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思念、想念之情。板书:思念).
小结:老师把同学们读的内容都打了出来。我们看这四则日记都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而这种情融合在日记的每一处,每一篇。
(二)再读日记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8分钟)
导入:日记的前边写的是什么?作者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1.投影出示四则日记内容,教师读前边的内容。
教师追问:老师读的是(景),学生读的是(情)。
2.引导学生学习一则、二则、四则日记内容,概括出看到的景。
看这三则日记中是什么触发了作者的情?(板书)
追问:第一则日记中是什么触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第二则日记中是什么触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第三则日记中是什么触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板书:暗夜、房东太太、风雨。
师:仅仅是这样的景触发了作者的情,还可以有哪些景可以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指明说。
(1)看到别人家庭聚会……想到家庭美满,想家、想故国。
(2)想到自己的身世……母亲去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3)节假日,别人欢庆的时候,想到自己孤独、寂寞。
(4)看到落叶,想到落叶归根。
(5)看到3—5个小朋友玩耍嬉戏,想到童年时与孩子玩耍的情景。
(6)孤灯,难以入睡。
(6)看到路旁的小雏菊,想到故乡。
(7)看到满天繁星,想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8)孤独的小镇,人烟稀少,一片寂静。
(9)一轮明月。月是故乡明,真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0)看到乌鸦,想到返璞归真。
……
小结:在一般写景的文中我们常说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衬托。作者看到任何景致都能触发作者的情。谁知道这叫做什么写法?(触景生情)
3.下面我们再来读读第三则日记中你发现了什么?(作者只写了情,而没有写景)那么,又是什么引发作者的情感呢,请你把刚才说的内容或者是结合教师提示的内容写一段话。写在第3段日记之前。注意空开头空两个格。
(三)写景练习(17分钟)
1.发给学生作文纸写景。
2.组织学生交流。
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此时此刻是什么情感,请大家一起聆听同学们的发言。(3-6人)
小结:我们从一幅幅画面,一幅幅景象,都体会到了景给作者带来的情感。那么,无论是怎样的景致都能触发作者的情,都让我们萦绕于心。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的开头与结尾。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3分钟)
(一)回到文章的整体。
1.再读一读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句子。
2.总结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作者在表达形式上虽然是多样的,但是无论是叙述部分、引用日记部分还是《寻梦》中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母亲和亲生母亲的思想之情,以及海外游子的一片赤子之心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这就是文中的魂。散文的特点(形散而身聚)。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散文)
叙述
暗夜
引用 房东太太 思念 (赤子之心、爱国之情)
风雨
触景 生情
(形散) (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