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理解伯牙的悲痛之心,并溶于朗诵声中。
5.熟读成诵。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他们已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从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1、俗话说:相知满天下,知己有几人?人生得一知己已足以,所以,士为知己者死,哥为知己者唱,琴为知己者弹。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感受古代两位知己那千古绝唱的动人故事。
2、齐读课题
(1)、你认为这个课题中,哪一个字很关键,很重要,有画龙点睛,妙笔生花的作用?
(2)、“绝”什么意思?“绝”的是什么?谁“绝弦?
(3)再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认为我们应该探讨弄清什么问题?(为什么绝弦)学习就要擅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到课文中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1、自由浏览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请按我们学过的方法,先读课文,再看注释,可以勾勾,画画,写写
2、同学们读得非常好,也学得很认真,谁能简要地说一说,这篇文言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你通过初读课文,知道了些什么?)
3、回答的很好,我们今后初看完一本书,读完一篇文章,就要能说文章的大概意思,要能说出这句初步有哪些收获。这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
1、这是一篇文言文。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文言文?
2、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会读,会断句,也就是会停顿。这篇文言文,老师认为这些句子我们要会读,会停顿,来试一试,看看谁能行。
3、要读懂一篇文言文,要首先理解文言文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我们分小组合作一下,你能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吗?
1、难句会读了,重点词句的意思也理解了,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2、我们现在进一步来学习感悟课文。
俞伯牙擅长什么?你从那句话看出的?
俞伯牙的知音是谁?钟子期擅长什么?那句话告诉我们?
为什么说俞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找出课文中的句子。
3、感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泰山”指的什么?泰山在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称。伯牙用琴声表达心里想着泰山,钟子期听到了,他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泰山?(巍峨高耸的泰山,气势磅礴的泰山),读一读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琴声中的泰山。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读出画面,读出泰山的气势,再读
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波澜壮阔、波涛汹涌”。谁来读读,读出江河的气势。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填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善哉, !”志在 , 钟子期曰 :“善哉, !”
4、伯牙子期,知己知音,心念想通,心心相印。老天相妒,子期去了,知音不再,想想伯牙得知子期去世会怎样?
5、伯牙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伯牙此时的心情我们该怎样来描述呢?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他断绝琴弦的意味着什么呢?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所以破琴绝弦,以此来表达对子期这个知音永久的怀念,读
6、歌曲只为知音弹,好琴只为知音鼓,知音不再,歌曲怎能唱,好琴怎能留?伯牙子期,多么感人的一对知音,千古绝唱,让我们欣赏《高山流水》,感悟伯牙子期那痛彻心扉的友情。
1、用自己的话写写赞美 他们知音一场的友情。
2、改写故事:你想把哪里写得更精彩动人?
3、期待你也有感人落泪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