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中华传统经典诗文,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目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课文插图、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能初步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但对于文中想要表达的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难了。所以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人物情感及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音乐的魅力,感悟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1.今天学习一篇古文,谁来读读课题?(指名读课题,订正“弦”的读音。) 请大家将这个字的读音标注在语文书本课的课题上。(师板书该生字读音) 2.(手指课题),课题是什么意思?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伯牙和谁的故事?(伯牙和钟子期)【板书:伯牙 钟子期】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资料。(ppt出示人物背景资料) 3.介绍故事背景:(ppt)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 师:通过阅读资料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①你不仅读懂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更读出了两个人物的不同身份:俞伯牙:官职上大夫,被人誉为“琴仙”;钟子期只是一位樵夫,二人身份悬殊。 ②你读出了故事放生的地点——汉阳江口 ③你读出了二人相识是因音乐结缘。 4.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伯牙绝弦》,感受发生在俞伯牙与钟子期这两个人之间的感人故事吧。
1.请同学们先看自学提示:(ppt:自学提示) 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全文共有几句话。 ②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学文句意思,与同伴交流想法。 ③提出不懂问题。 2.学生按照自学提示学习课文。(4分钟) 3.汇报交流: (1)请一个小组读课文,每人读一句话。 (2)交流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①四个“善”的意思。 师:刚才5名同学课文读得很正确。你们听得也很认真,可以说你们很善听。请同学们赶快找找“善”这个字在全文中共出现几次?在文中圈出来。 出示“善”的5个意思,让学生结合文句选出正确解释。 ②善哉、峨峨兮(齐读) 师:“哉”和“兮”都是语气词,该怎样读?(适当延长声音) 放在句子中读一读。(2句话) ③抓“峨峨”“洋洋”“江”“河”,理解句意。 补充:《伯牙绝弦》最早出自《列子汤问》,江就是长江,河就是黄河。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3)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①你理解的非常好,你能读一读吗? 评价:这次读书比较刚才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若能将停顿再明显一些就更有古文的味道了。你想再试试吗?老师帮帮你(出示带停顿符号的) ②古人读书讲究吟咏。一起读读古人读书的感觉。师生合作读。 (5)你还学懂其他文句的意思吗?(继续汇报) 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回忆这篇文章的意思。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对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伯牙为什么在子期死后要绝弦?)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他们二人的相识相知说起。 (一)知音——感受“心有灵犀” 1.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汉阳江边,快看,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ppt配乐) ①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词形容。(连绵起伏、拔地而起、巍峨耸立……) ②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波涛汹涌、波澜壮阔、滔滔不绝……) ③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指名朗读) 2.拓展想象,理解“知音”。 师:子期呀,你还能听懂我其他的琴声吗?我来考考你。(ppt拓展) 我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出示课件,规范发言格式:善哉, 兮若 】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②我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3.小结,朗读:知我者,子期也。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感受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Ppt: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小结:①是呀,无论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知道,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之】 ②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可以用什么成语形容他们的情谊【板书:“心有灵犀”或“心心相印”】【指导学生记笔记】 4.思考:既然子期能听懂伯牙这么多心声,文章中为什么只写泰山?江河? (1)文字资料:泰山古称“岱山”、“岱宗” 泰山以五岳独尊名扬天下,为中国十大名山之首,古代帝王每年都会在固定时期到泰山去封禅,渐渐地,泰山成为人民心中高大,神圣的象征。从古至今的许多为人熟知的成语及典故中,常引用泰山作比喻,来形容稳定和重要的内容。例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人心齐,泰山移”等等,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诗句流传千古。 图片资料:长江、黄河。 (2)师:看了这部分图片和文字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3)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伯牙所弹奏的《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想通过琴声表达怎样的心胸、怎样的志向?(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达官贵族喝得零丁大醉,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伤心啊,他伤心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志向:峨峨——(高山);没有人能听懂他的心胸:洋洋——(流水)(指课件)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为什么子期会知道?是呀,正因为子期也是这样志存高远的人呀!这真是——志同道合【板书:志同道合】 (4)指名朗读,读出惊喜,高兴。 5.整体朗读:好,我们再来回读这四句话。第1句全班读;第2句、第3句指两名同学读;第4句全班读。边读边想: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 师:你们真是老师的知音呀! (二)去世——深悟“悲痛欲绝” 1.想象情景,感受心情。 (1)师: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第二年,赶到的时候,子期已经去世了。此时,若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是怎样的心情?用一个词形容?【板书:死 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2)师:如果你就是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你想对自己的知音说些什么呢?请你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可以用现在汉语表达,也可以仿照课文,用文言文表达。【学生动笔】 2.抓住动作,感受心情。 (1)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伯牙做了什么呢?【板书:不复鼓】 (2)感情朗读: ①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谁来读?(一生读) ②“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一起读—---- ③ 师: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ppt) 出示短歌,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1.回扣主题: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首动人的乐曲声中,再次诵读这篇课文,以表达对伯牙、子期之间这份崇高情谊的尊敬。(学生再读课文。) 师:这正是: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言 师小结:当我们学习新知识时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大胆猜测,然后从文本中品词品句,推理验证,寻求答案。但是当文本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时,该怎么办呢?对,查找相关资料,有了这些资料的补充,就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文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