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和对文言文的理解。(重点)
2、通过反复地品读、感知,深入地了解文中知音的三个层次,初步感知文言文背后的知音文化。
3、通过多种形式地读,使学生感知对仗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从而理解到《伯牙绝弦》更深层的含义(难点)。
这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非常重要的。六年级学生接触过多篇文言文,对于如何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方法。如果逐字逐句分析,分析掉的将是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找准学生学习、理解等的重难点,真正让学生从读不好到读得好,从理解浅到理解深,从只知字面到读透纸背。学生从课前到课后成长的跨度,才是评判这节课是否具有实效性的“镜子”。我在本年级平行班进行了课前和课后的前测,前测分析如下:
1、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这一句前测时有 15人觉得难,占36.5%, 在讲完课后,进行后测时还有11人认为比较难,占总比率26% ,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觉得自己此处的设计重点放在了断句上,而轻视了句意的理解,特别是只注重让一个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没有让大家都说一说句意,就急急忙忙地去读了,因此反映出来的是走了个过场,不扎实。
2、 由于之前没有引导学生查阅背景等相关资料,所以学生的理解过于单,缺乏联系更广泛知识介入本课学习的过程,所以感觉就课论课,课还是缺乏厚重。
3、 对读法、写法、学法的理解比较机械,所应用的策略也有生搬硬套之感。
4、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等等。
这些都是我再次上课时需要去避免的一些问题。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和对文言文的理解。(重点)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使学生感知对仗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从而理解到《伯牙绝弦》更深层的含义(难点)。
*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乐曲叫什么名字吗?
高山流水
* 在这首曲子的背后,还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伯牙绝弦》一齐读读。
1、初解题目:* 伯牙绝弦这个题目你怎么理解?
2、初读课文:
*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读一读这篇课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借助着注释来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开始吧。
*现在我能请一位同学读读这篇课文吗?同学们听听他字音读准了吗?字音读准了吗?
3、师生合作读:
*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来读,我说那句就请你读哪句。谁愿意挑战一下自己?
引导学生了解就是一句话我们也要了解它们的意思,了解了意思,不只能读出重音,还能读出停顿。
师把这句话标上停顿符号,再练读 。(自由读)
确定一篇文言文该怎么读,完全要看它的意思,就按照你了解的文言文的意思去试着把文中其他的句子也标出停顿符号。试一试。
4、生生合作读:
* 下面,我们又要换个读的方式了,请同学们结成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根据注释说说解释,两人要同步。两人先试一试。
* 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5、二次解题目:
* 理解了意思,那我们来看伯牙绝弦全文,伯牙为谁绝弦?
*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对知音,找一找,谁来读一读(一生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文中有两个善字,他们分别是什么意思? 一两生说
所以说伯牙善鼓琴,那让我们想想,除了钟子期以外的其他人,包括你们听了高山流水的乐曲的真实评价是什么?
正所谓曲高和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是啊,那么多人把音乐当做一种享乐,最多也就知道善哉,而子期说(齐读)他们一个善演奏,一个懂欣赏,音乐把他们紧紧连在了一起,如果说他们是知音,那么他们首先是(音乐)上的知音。
*他们只是音乐上的知音吗?让我们再来读山和水这句。都来读读
读峨峨兮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水这句中的江河你知道在文中指什么吗?(长江 黄河)
那洋洋兮又该怎么读?这里留下了许多空白,让我们展开想象,想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什么?(四生想象)
老师也想象了几种情境,他的琴声也许还会表达出:
袅袅炊烟
徐徐清风
潇潇春雨
假如你就是子期,你透过琴声仿佛看到了皎皎的明月,你怎么夸赞他?
他们又是什么样的知音?(思想上)
还看山水这两句,我们想象这么多,为何文中只用山水,而不用其他我们想象的情景呢?
引导学生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们的志向不同
难怪伯牙曰:子期即吾,吾即子期。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那失一知己呢?什么感受?
通读全文,我们未看到一个悲字,中国人历来对情感的表白是含蓄的,那么悲藏在哪些词句里?请你读出来。
l
对读,你发现作者在写作中的哪些特点了?——为什么这么写?
就在这大喜大悲之间,视琴如命的一代琴弦破琴绝弦,他绝的仅仅是弦吗?
多层感悟
如此荡气回肠的古文你能背诵下来了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知音的渴求,就是这一段伯牙绝弦的知音之情感动了从古至今的许多人。引入从古至今名人对伯牙绝弦的话语或文字。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配乐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