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孩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通过读、悟、品等方式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学生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了解文章大意;指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揣摩作者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让孩子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谊。
1.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俞伯牙:而这位凝神静听的,黄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伯牙 子期)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友情故事——《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2.读课题
师:谁来读读课题?(读得好!谁再来?可以强调弦)我们一起读。(轻轻地读,深情地读)(生读课题,字正腔圆,非常棒!)
1.让学生自由读文,提出自读要求。
师:请孩子们自由地读一读这篇古文,按照自己的节奏至少读两遍,有生字的地方或者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2.谁来试一试?(师评价)老师没做任何讲解就能读的这么通顺真不简单!但文言文的朗读还需要读出特有的节奏和韵味。
3.(出示课件)请孩子们照着大屏幕也在文中画出停顿符号,自己再读读吧!
4.指名读、齐读、放慢节奏读一读。
1.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题目“伯牙绝弦”怎么理解?(好一个从此不再弹琴了,绝怎么理解?)
2.文章中还有哪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请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句子读一读。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他向世人宣告什么?(生说)他为什么不再弹琴?(生说:因为子期死了,没有了知音)
3.一个有名的宫廷乐师为什么偏偏视一个打柴樵夫为知音呢?请孩子们细细品读这几句。(指名说原因,下面我们细细地去体会。)
预设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意思是说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师: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善”怎么理解?(理解了“善”,再来读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预设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于弹琴,子期善于倾听呢?(这里的善还是善于吗?(好,哉是语气词,善哉就是好啊,表示赞叹,谁来把这种由衷的赞叹读出来)谁读懂了这句?
生: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钟子期就说:“太好了,你的琴声让我想到了高大的泰山矗立在我面前。
师:我也忍不住要对你说:“善哉!”同样,后面一句你也应该也能读懂啊!
生: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江河,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眼前流过。”
师:这两句话说明什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 志在流水,曰:(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现在,我摇身一变,变成了善鼓琴的伯牙,你们变成了善听琴的子期,当我志在高山,透过我的琴声:子期兄,你仿佛看到了——————————————————————于是,你脱口而出(生读句)
师:子期兄啊,你呢?(生说)于是你满心赞叹?(生读句)
师:子期兄,面对我如此动听的琴声,你就这样赞叹(生齐读句)
师:善听的子期兄啊,当我志在流水,透过我的琴声,你又会看到什么呢?子期兄,你仿佛看到了————————————————————————————于是乎,你会怎样赞叹?(生读句)子期兄,你听出什么啦?(生说)于是乎,你心神领会地赞叹(生读)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宽广的江河。师:正是这雄伟的泰山,这是这宽广的江河,一起读!孩子们想想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雄伟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说)古人也常以琴明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此时,我们再来读,一定会品出不一样的情。(生读)而这些,只有谁知?伯牙的琴声,伯牙的志向,子期知也!(板书:志)
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想一想,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指名说一说)
师:我们也学着文中的表达方式来说一说。伯牙鼓琴,志在——,子期曰:“————————————————————!”(指名说)(根据孩子说的灵活评价)。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琴的子期啊!这正是(出示课件: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念 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板书: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指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出示前4句)老师读描写伯牙的语句,你们读描写子期的语句。
师:一句伯牙,一句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伯牙和子期是何等默契!何等幸福!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坟墓,伯牙忍不住回想,当他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能像子期那样赞叹( )志在流水,再也无人像子期那样赞叹( )伯牙做了什么?(破琴绝弦)破琴绝弦,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他为什么把所有的琴弦摔断?为什么不再弹琴?(指名说,师评价)
1.师:所有的痛楚,所有的怀念,所有的情感,都融在这首挽歌里.(出示短歌,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生齐读)
2.师:子期啊,你听得见吗?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学生读句)
师,子期啊,你听得见吗?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生读句)
3.我已经感受到,孩子们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写和交流)是啊,老师希望孩子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悲剧,我们更应该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朋友间心灵相通的深情。再读读这个故事(出示全文)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动人的乐《高山流水》,刚刚我们在写话时听到的就是这乐曲。
5.孩子们,最后让我们伴着这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背诵课文。孩子们,在生活中,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伯 牙 绝 弦
伯 牙 子 期
知 音
志 念 必 得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照样子再写几句。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乎若( )!”
(2)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善哉,( )兮(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善哉,( )乎若( )!”
(3)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 善哉,( )兮若( )!”志在云雾,钟子期曰:“善哉,( )乎若( )!”
二、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伯牙断绝的仅仅是琴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三、 搜集关于深厚友情的古诗名句。(至少5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