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六年级的学生主观性较强,面对学习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习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另外,学生在五年级时已学过一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借助注解、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反复诵读,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一、课前先学:发放预习卡让学生预习。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可以有效地提高听课的效率。)
二、玩猜词游戏,所猜词语都是ABCC式的描写景物的词语,如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炊烟袅袅、清风徐徐等。
1、同学们喜欢看《快乐大本营》吗?在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主持人和嘉宾玩猜词语的游戏,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好不好?
2、课件出示游戏规则:请一名同学上来做动作或用语言来提醒你们这是个什么词,但提示语中一定不能出现答案中的同音字。下面同学为答题者,想到答案的必须举手才能作答,否则罚唱一句你最拿手的歌。
3、玩游戏。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词。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并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导入新课,读好课题
1、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它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故事。
2、出示课题,指导读好课题:强调“弦”字的读音,齐读。
3、理解“伯牙绝弦”的意思。
一、明确学习目标。
①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②我能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紧紧围绕目标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导出学习指导(1),指导学生相互学习。
自学指导(1):读通课文——小组内好好地读读课文,着重读好难读的句子,注意读准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比谁能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检查学习情况:指名读文,着重检查学生是否能读准确,读流利。
3、出示画有节奏的课文,听录音朗读,再自由读文。
4、指名读文,以“哉”、“兮”等词引导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三、正确译讲课文
1、导出学习指导(2),引导学生探究疑难。
自学指导(2):读懂课文——自读、思考、研讨,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认真翻译课文,比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小组内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①相机以“善”字导学,感受“灵活变通”的译文方法和“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②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故事,看谁讲得最生动、感人。
4、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师生配合读,男女读,同桌读,齐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深化朗读体会,感受知音情谊
1、导出学习指导(3),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自学指导(3):感悟知音——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你能从哪些语句里面感受到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呢?小组内说说你的理解。
2、汇报学习成果。
3、引发想象,感受“知音”。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通过伯牙的琴声,就能看到峨峨的泰山、洋洋的江河。可以想象,当时钟子期的神情会是怎么样的呀?(激动、惊叹)
②感情朗读。
③师生角色对话,进行口头语言训练。出示:“善哉,____兮若____!”的句式帮助学生说话。
④不管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你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我的心意,用课文的一句话说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你觉得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成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情谊呢?(心心相印,心有灵犀)是呀,他们就是这样心心相印、心有灵犀,对伯牙来说,子期就是他的(知音)。(板书:知音)
⑤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呢?请你接着写下去: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
⑥学生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⑦汇报交流,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再次体会“知音”的境界。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补充资料,纵情朗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之悲痛。
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相会,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去赴约时,他见到的不是子期本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坟墓。据记载,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歌(配乐诵读,背景音乐《风吹过的街道》):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读着这样的诗歌,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朗读。
②体会绝弦怀知音之悲情。
你能从伯牙破琴绝弦这个举动中体会出什么吗?是呀,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再次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伯牙和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五、千古传唱怀知音
1、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学生阅读资料)
2、创设情境,深情朗读课文(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再次感悟知音情谊。
3、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积累中华优秀的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的纯真友情。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六、结语:都说知音最难觅,但我想,如果你敞开心扉,坦诚相待,一定能找到你的知音,希望大家都能觅到这样“士为知己者死,琴为知音者弹”的肝胆相照的挚情好友。
学生小组内进行练习后抽查以了解练习情况。一旦发现错误,就让学生相互更正,在此基础上给出正确答案。检测内容如下: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鼓: 洋洋: 绝: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任选一句)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B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填空。
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 ),用( )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反馈信息,以便查漏补缺。)
自主性作业
1、背诵课文。(必做)
2、搜集有关交友的诗文或名言名句。(选做)
3、写一写自己和知音的故事。(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