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师:(出示火烧云图画)看到了什么?
学生表达。
师:这是你们的联想。(出示:钱江大潮的录像)想象到是什么?
生:想象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生:我想像的是白色的浪花如同城墙。
师:(出示一只黑甲虫和一只彩色的七星瓢虫)你们又会想到的是什么?
生:那只黑甲虫是侠客,挥舞钢刀,横冲直撞。
生:七星瓢虫如同美丽的南国少女,引得多少路人痴痴地望。
师:你活用了《草虫的村落》课文中的语言,很好。这是由看到引起的联想和想象。难度加大(播一段喜爱音乐)
生:早晨,小鸟在叽叽喳喳的欢叫,森林里的一切都醒过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生:山中的泉水流淌着,向山底下奔跑。
……
师:这是听到音乐中的鸟声和泉水声展开的联想。
单元导读引入,揭示题目意思
师:今天的学习进入了第八单元(出示单元要求)由艺术展开的联想,并学习表达自己的想象。第一篇课文。
生:《伯牙绝弦》
师:(指“弦”)再读一遍这个字。
生:弦。
师:你们理解课题的意思吗?
生:伯牙把琴弦弄断了。
师:把弦弄断干什么?
生:表示自己再也不弹琴了。
师:就叫——
生:绝弦。
师:再读一遍课题。
生:伯牙绝弦。
预学分享,据意断句读通
1.预学分享。
师:我们都预习过课文。请一位平常朗读机会最少的同学来读课文。听听有没有读准字音。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请一生朗读,倾听时注意“哉”、“得”等字的读音,在断句不恰当之处做上记号。为后续的学习埋伏笔。)
2.据意断句
师:最初的古文没有标点,后人根据理解的意思加上了标点,没有加标点之处也可以根据大致意思断句、读通顺。(板书:读通)请大家对照注释说说古文的意思。
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擅长 弹 心里想到高山 好啊 高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啊 好像 广大 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一定认为 就 断
(学生自由说古文的意思,适时点拨。根据意思进行断句,尤其是刚才断句不正确的地方特别注意纠正)
师:我们来一个“渔歌对唱”。请一组同学开一列火车来说诗意。我们根据诗意来正确断句。(强调“洋洋兮/若/江河”和“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两句话的正确断句)
师:这样一来,我们很自然地把古文读通畅了。再来一次对唱,我说译文,你们读原文,正确断句。
(学生读古文)
师:你们看,去掉标点(竖排原文),这样还能正确断句吗?
(一生读后,全班齐读)
共学提高,感受想象魅力。
(一)说出文中的想象情景等
师:文中有两个人物,一位是——
生:钟子期。
师:一位是——
生:俞伯牙。
(板书:伯牙 子期)
师:(出示 )
子期:楚国人,山野樵夫。
伯牙:晋国人,学艺三年,宫廷乐师。尊称“琴仙”。
师:区别在哪?
生:一个是打柴的,一个是宫廷乐师。
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身份地位相差太大。
师:地位悬殊,国家有别,却演绎了一段由音乐艺术引发的真情故事。请动笔划出联想和想象的句子。
学生动笔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学生回答后即用红线划出。
师:上课前,我们也进行了联想和想象,他们的想象却与众不同。先看伯牙的想象——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伯牙弹琴的时候,先想象的是高山,后来想象是自己弹的是流水。
师:子期并没有看到高山,也没有听到流水。却根据音乐想象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子期的表达很有味道,不是说,你弹的是高山,你弹得是流水。是这样表达的。
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读出了什么?
生:无比的赞叹,无限的欣赏。
师:语言是传递心声,不同的表达情感不一样,这样的表达,把满心的赞叹表现出来了。充满赞叹地朗读。
学生朗读。
师:子期不仅仅知道伯牙的音乐表现的是这样巍峨的画面,还有什么?
生:还有伯牙心中的伟大理想。
师:具体说说。
生:太棒了,你有像大海一样宽广胸怀,你有像高山一样远大志向。
师:把听音乐后看到的画面,表达的志向结合在一起说。
出示:子期听着音乐,
生:子期听着音乐,情不自禁赞叹道:伯牙,太了不起了,我看到高耸入云的泰山,我看到了浩浩荡荡的长江黄河。我还知道了你有着高山一样的志向,有着像大河一样波涛的胸怀。
……
师:子期完全懂得他音乐中表达的情景、胸怀和志向,发自内心的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子期的表达放大了伯牙的心声,无比赞叹。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学生朗读,强调
(二)运用表达想象情景
师:让我们学一学子期对音乐产生联想的美好表达。
徐徐清风 袅袅炊烟 潇潇春雨
瑟瑟秋风 依依杨柳 潺潺流水
皑皑白雪 萋萋芳草 滔滔江水
啾啾鸟语 波光粼粼 悠悠白云
茫茫草原 涓涓细流 帘帘飞瀑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 。
伯牙鼓琴,志在月光,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明月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说话)
生:伯牙鼓琴,志在雨丝,钟子期曰:“善哉,潇潇兮若 春雨 。
生:伯牙鼓琴,志在春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 清风 。
生:伯牙鼓琴,志在瀑布,钟子期曰:“善哉,帘帘兮若 飞瀑 。
生:伯牙鼓琴,志在积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 白雪 。
生:伯牙鼓琴,志在月光, 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浪花, 钟子期曰:“善哉,滔滔兮若巨浪。
……
师(小结)这正是文中所说的,“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之)
师:这个必得之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文中称这种情意叫做——
生:知音(板书:知音)
三、体会不同凡响的知音情怀
伯牙:宫廷乐师, “琴仙”。最苦恼于无人能听懂他的曲子。
一日,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一曲《水仙操》把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楚王听了,连连摇头:“嘈杂,嘈杂!乱,乱,乱!换!换!换!”
师:更何况出示
子期:山野樵夫。将世上难觅的乐谱分类整理在册。有渔歌、牧歌、猎歌、樵歌、祭歌、宴歌、情歌……赠送给伯牙。
师: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懂了子期虽然地位高,更需要的是有人听懂他的音乐。
师:你很会学习,一下子抓住了要点。是啊,他是一位艺术家,爱用音乐表达情感。音乐是他的生命,琴是他的至爱,唯一缺的就是有人懂他的音乐,懂他的心。
生:我觉得子期很了不起,把自己的所有的乐谱给了伯牙。
生:伯牙和子期两人虽然地位相差很大,但是有相同的爱好,两人心心相印,这种知音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师:我们多么希望两人的友情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无奈世事难料。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静静地看下面的文字(文字在屏幕上向上行走。)
艳阳高照,又是一个春暖花开之际。伯牙来到子期的茅舍,不远处的墓碑上的“钟子期之墓”印入眼帘,顿时泪水夺眶而出。他捶打墓碑道:“天不该灭我知音!地不能埋我知音!天下可以无伯牙,不可以无子期啊!此生所遇唯一知音,竟先我而亡,天地不公呀!”
伯牙跪在墓前,泪洒琴弦。他悲怀难抑,又仰天呼唤:“知音绝矣,谁懂我心!伯牙苟活,有何意义!子期-----且听我为你弹奏最后一曲!”
伯牙双臂大起大落,十指如颠如狂。琴声起初呜呜咽咽,含悲带血;继而嘈嘈切切,噪响不绝。突然“铮”的一声,琴弦断了。伯牙心念:知音已去,断弦之琴,留有何用!我终身不复鼓!于是,蓦地抓起琴,对着子期墓前的磐石用力一摔,只听得轰然爆响,琴身粉碎……
(出示句子,指名学生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
生: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
师:因此,伯牙以一种大家都觉得非常可惜的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生配乐朗读)
四、 读背全文,延伸知音情怀
1、自由背诵。
师:这个故事发生约3000年前,最初记载在《列子汤问》后又记载在2500年前《吕氏春秋》,200多年前又记载在《警世通言》,现在人们又编成乐曲,歌曲(唱歌),千古流传,让我们把它记在心田,请大家借助黑板上的板书自由背诵。(板书读诵)
2.指名背诵
3.全体背诵
师:学习《伯牙绝弦》感受联想和想象的魅力。对这份稀世罕见的“知音”情,除了赞叹,也许留给我们的还有痛惜、遗憾,不解,随着年龄的长大将会有更多的体会。
板书:
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 志在 所念 不复鼓
(知音)
子期 善听 善哉 必得之 死
师:(出示火烧云图画)看到了什么?
学生表达。
师:这是你们的联想。(出示:钱江大潮的录像)想象到是什么?
生:想象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生:我想像的是白色的浪花如同城墙。
师:(出示一只黑甲虫和一只彩色的七星瓢虫)你们又会想到的是什么?
生:那只黑甲虫是侠客,挥舞钢刀,横冲直撞。
生:七星瓢虫如同美丽的南国少女,引得多少路人痴痴地望。
师:你活用了《草虫的村落》课文中的语言,很好。这是由看到引起的联想和想象。难度加大(播一段喜爱音乐)
生:早晨,小鸟在叽叽喳喳的欢叫,森林里的一切都醒过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生:山中的泉水流淌着,向山底下奔跑。
……
师:这是听到音乐中的鸟声和泉水声展开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