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继续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情感变化,感受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9自然段。
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学时不但要研究教材,还要关注学情调研。为此,我针对《月光曲》一课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调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调研问卷采取开放式问题:读完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懂的?
调研结果如下:
(展示图片)
我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如下整理、分析:
不理解的问题 百分比 归因分析
“恬静”的意思? 20.6% 预习或第一课时解决
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48.7% 学生所提的这几个问题也正是文本关键之所在,从文本上看, 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再弹一曲? 41.3% 这是重点,从学生的理解来看,这是难点。
为什么兄妹俩仿佛看到了大海? 20.6% 这个问题其实是对文中的联想部分不够理解,写实与联想相结 合正是本节课要学习的表达方法。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1.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围绕月光曲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从要点是否全面、语言是否简练进行简要评价。
2.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是一首乐曲,请同学浏览课文,认真思考:课文中几次提到弹奏曲子?(3次)这三次有什么不同呢?
(ppt:盲女弹奏 弹奏同曲 即兴创作)
这就是《月光曲》创作的经过。
提问: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三点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结:这样,我们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情节来概括主要内容,这样就利于我们做到要点全面,语言简练。抓文章主要情节来概括主要内容这也是我们高年级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课前在质疑时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这个问题:(ppt出示)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上批注。
汇报交流:
(一)弹奏同曲(以读代讲 教会要点全面、准确)
我们先来看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能把你找到的写原因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吗?
1.(听琴声)
预设1:有人提到,师点评:真没想到,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上,还能有人弹奏他的乐曲。这样的好奇心让贝多芬靠近了茅屋。
预设2:无人提到:师引导:(说完谈话部分)贝多芬还听到什么了?
2.(听谈话)
预设(1)盲姑娘热爱音乐、佩服贝多芬。
点评:这一切都源自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预设(2)盲姑娘家里穷、同情。
点评:盲姑娘贫穷的处境让贝多芬心生同情之心。
预设(3)盲姑娘兄妹互相关爱。
点评:家境如此贫穷的情况下,哥哥如此心疼妹妹,而妹妹也如此懂事、善解人意,这让
贝多芬对他们更加怜惜、同情。
提问: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的原因到底是几个?(ppt:热爱音乐 同情)
小结:看来,我们要想知道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就得把他这一次弹奏之前的语言看全,再把相类似的方面合并,提炼成要点。这样就能做到要点既全面,又简洁了。
小结:正是这样一对贫困的、热爱音乐的兄妹,互相理解、互相关心,深深地感动了贝多芬,所以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了一曲。(板书:感动)
(二)即兴演奏(结合考点 扶放要点全面、准确)
1.过渡:按理说,他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演奏一曲呢?把你刚才理解到的原因像刚才这样提炼出要点写在学习单上。一会看谁找到的要点既全面又准确。
汇报交流:
1.知音(音乐感受力强)
ppt出示: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学生可通过句中“弹得纯熟、感情深”、两个“您”、两个“!”等感受到。
小结:盲姑娘仅凭听力就判断出弹奏的人是贝多芬,真是音乐上的知音啊。
读出这种激动之情、读出知音的感受。
2.月光
预设(1)有个别学生写出了此要点
引导:我们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点,但我发现有个同学还找到了一点。
(指名找到的同学说说)你从哪感受到的?
预设(2)没有学生写出此要点
(出示第8自然段)读读文字,同桌讨论讨论,还有什么原因让贝多芬又弹一曲呢?
提炼出“月光”,从哪看出的?
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银纱,给你什么感觉?读出这种朦胧、梦幻的美。
2.过渡:激动的心情,清幽的月光,触动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板书:触动)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的月光曲,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向我们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9)
(1)提炼画面
小声读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这部分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提炼三幅画面:月亮初升图、月亮升高图、波涛汹涌图)
(2)感受旋律变化
除了景物的变化,还有什么再变?(旋律)
①让我们看着文字、听着音乐,感受这种变化。
(ppt随音乐出示不同文字)海上明月刚刚升起(第1幅),此时旋律是——舒缓的。
月亮越升越高了(第2幅),此时旋律是——明快的。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波涛汹涌(第3幅),此时旋律是——澎湃的。
②读出变化(ppt随音乐出示不同文字)
③这仅仅是自然景物和旋律的变化吗?还有什么在变?(贝多芬心情)
当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时候贝多芬是什么心情啊?(板书:激动)
你知道贝多芬如此激动的原因吗?
预设1:有人答出
过渡:你真正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ppt出示名言)
预设2:无人答出
过渡:让我们走进贝多芬的内心(ppt出示名言)
为什么如此激动?
点评:贝多芬此时想到的已经不仅仅是盲姑娘兄妹二人了,他还想到了广大穷苦大众。
你现在知道贝多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另一原因了吗?(为穷苦人民造福)
贝多芬又弹一曲的原因我们找到了几个?(ppt出示要点:知音 月光 为穷苦人造福 )
补充在你的学习单上。
小结:我们在提取信息的时候,不仅要找到文章中的要点,还要走进文章背后,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要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要点全面、准确。
再读8、9自然段,看看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预设1:学生直接发现8段写真实看到的具体事物,9段联想。
监控:
(8段)这是他看到的具体事物(板书:写实)。(9段)这是皮鞋匠看着满屋的月光,听着激动人心的乐曲进行的想象和联想。(板书:联想)
这样写实与联想的方法在8、9段中还有一处,你能找到吗?
指名一人读写实,一人读联想,其他人想:你发现了什么了?(能不能颠倒顺序?)
预设2:学生先找到9段的联想。
监控:你找到的联想是从哪到哪?(ppt变黄)
还有没有联想?(ppt变黄)
除联想外在这部分还有什么?(写实ppt变白)
指名读(一人写实,一人联想),其他人观察屏幕,你发现什么了?(先写实后联想)
指名读(去掉联想)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写法:课文在描写事物时,加进了由事物引起的联想,这样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背诵第9自然段:
过渡:作者就是运用了在写实中加入了联想的写作手法让我们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此时的景美、人美、情更美。
你有什么好办法快速这部分语言积累下来?(自己先试背再齐背)
1.过渡:贝多芬连夜回到旅店,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提示: 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贝多芬坐在书桌前,拿起笔 ,抬头看到……
2.正如**所写的(兄妹俩的笑脸、穷苦人的幸福等),这也是贝多芬的愿望(出示名言,一起读)。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出示作品目录))贝多芬在他短短57年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3.推荐阅读:《贝多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