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古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师: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我们今天的课将给大家讲述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 1.故事视频
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们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中秋,伯牙封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径汉阳江口,他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钟子期,两人因为音乐相识、相知,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伯牙绝弦》
从课题中吗,你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
师:在这里,“绝”是什么意思? “绝弦”是什么意思?
从刚才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伯牙是一位琴艺高超的琴师,理应视琴如命,可他为什么要割断琴弦,从此不再弹琴了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查看注释,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
检查,齐读课文,评价字音是否准确,流利。
默读课文,你觉得哪一句你没有读懂,用——画出来并在旁边做批注。
根据学生的疑问挑选相对较难理解的句子相机指导: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zāi),峨峨兮(xī)若泰山!”课件出示“兮”和“哉”字,师:老师想考考你们,这两个字在现代文中很少见,怎么读?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善哉”“峨峨兮”“洋洋兮”师:老师把这两个字放到词语中,谁来读一读?
师:我们把词语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指导朗读。
3.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念是什么意思?心里想。
伯牙的琴声,钟子期一定听得懂吗?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必得)读——
5.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在这句话中,这两个字是没有注释的,没有的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谓”在字典中有这么几种解释,你认为哪种合适?“乃”字怎么理解?
师:在学习古文时,除了查看注释,还可以用查看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学习。
6、 师:不知不觉之间,你们已经读懂了整个故事了。有了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相信你们可以读得更加流利,全班齐读。15~
1、师: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现代文不同,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律,读到入情入境处还会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咱么也来试着读读。课件出示全文,
(1)、师生配合配乐读。
(2)、调换顺序,师生配合读。
师: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的语言像不像两个人一问一答,一个在鼓,一个在听;一个在倾诉,一个在倾听。听你们这样读,老师真想穿越时空,来到那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汉阳江边,你们看,伯牙正在鼓琴,钟子期在一边倾听。2.琴声悠扬,当伯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就说:——————
琴声依旧,当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就说:——————
3.师:除了这高山流水,伯牙心里想的什么,钟子期真的能听出来吗?我们来试试,假如老师是伯牙,你们是子期。请听我弹上一曲,看哪位子期能听出来并发出由衷的赞叹。配乐,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志在徐徐清风,钟子期曰:“善哉,——————。”
伯牙鼓琴,志在依依杨柳,钟子期曰:“善哉,——————。”
师:除了这依依杨柳,徐徐清风,伯牙的琴声里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你能想象得到吗?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30~
师:是的,不论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在与钟子期相识之前,伯牙早就是一位艺绝天下的琴师,也有很多人听过他的琴声,当伯牙志在高山时,他们会说,“善哉,——”吗?当伯牙志在流水时,他们会说:“善哉,——”吗?他们只会说什么?
师: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音,更没有人能读懂他的心音,此时的伯牙,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寂寞和孤独,他多么渴望遇到一个真正的能听懂他的琴声的人。这个人出现了吗?他是谁?生:钟子期。
师:不论你伯牙弹什么、想什么、念什么。我钟子期都能在听得懂,说得出,感受得到,用课文里的一句话说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多少年的等待,多少年的期盼,今天,终于遇见了一个能听懂我琴声的人,
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春夏秋冬,今天,终于遇见了一个能读懂我心声的人。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感情,你会想到那个词语?如果你遇到一个这样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朋友,你的心情怎样?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请写下来。
5.课堂小练笔:
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禁感慨道:善哉, 。
师:是呀,只有这样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人,只有这样知琴音的人我们才叫他什么?(板书:知音)
6、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出示:子期死,读。师:你的心情怎样?(悲伤、痛苦)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子期死,子期死,子期死……
师:子期死,这世上还有人等听得懂我的琴声吗?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还有人能知我之心音吗?
师:子期不在,留琴何用呀。(齐读课文后半部分:子期死……)
7、古书中记载,子期死后,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他(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ŏ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四.传颂绝弦悟其情
师: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它即是一场人生的悲剧,又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更是一声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走进了这场悲剧,理解了这个寓言,聆听着这声叹息,
1、古书《列子 汤问》中这样记载: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2、古书《增广贤文》中这样写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3、岳飞在《小重山》这首词中这样叹息: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唐代女诗人薛涛在《寄张元夫》一诗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千百年来,多少人见证了这种寻求,向往着这份美好……时至今日,我们还在朗朗传颂着这个高山流水觅知音故事,能背的同学背诵,不能背诵的同学高声朗诵。
同学们再和着音乐,背诵全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复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