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五·习作五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通过欣赏学生精彩片段和给文章挑毛病的课堂途径,让学生学会以细节刻画突出人物形象的习作方法。
2.在评讲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欣赏同学们文章中的亮点,激发学生写作及修改作文的热情。
3、针对学生作文中忽略人物语言描写的问题,设计情景片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训练。
大部分学生能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对人物进行描写,但是在细节描写上趋于模式化,比如大眼病等等。
教学重点:在评讲过程中,发现和欣赏同学们文章中的美点,能够认识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并学会修改。
教学难点:通过作文讲评,让学生学会以细节刻画突出中心的习作方法。
前几天,我翻阅了咱班同学写的以《我的小伙伴》为题的作文,真是了不起!有的同学将简单的汉字组成不简单的句子,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巨大魅力!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同学的精彩片段!
语言
张祉纯:
“张祉纯,你怎么不回家呀?”她问。
“我,我,忘带家里的钥匙了,而且爸妈还不在。”我吞吞吐吐地说。“哦,就这事呀,我还以为多大事呢!去我家吃吧!”
“这,这合适吗?”我不好意思地问。
“没关系,你忘了咱俩啥关系了,死党嘛!”
师:小作者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看看精彩在哪儿?
这个片段在对人物的什么进行描写?
板书:语言
运用人物语言描写让我们读起来感觉怎样?
仿佛两人对话的这个画面真实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板书:真实
神态
吴诗悦:
他低下头,红着脸小声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怒目圆睁,恨声道:“道歉有什么用,你,你还我木船!”
师:你知道你的亮点在哪儿吗?
板书:神态
运用人物的神态描写让我们读起来感觉怎样?
虽然寥寥几笔,但两人的形象,一个委屈,一个蛮横的样子就逼真的出现在我们眼前。
板书:逼真
动作
陈龙妍:
我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来,一把夺过陈明的小木船,狠狠地摔在地上,使劲地推了他一把,说:“哼,谁叫你不注意我的木船,你非赔不可!”说罢,我拿起书包摔门而去。
师:小作者主要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
板书:动作
采访一下作者,你怎么把人物的动作描写得这么栩栩如生的啊?
你真是个有心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就能将动作展现的特别形象。
板书:形象
心理
肖子龙:
眼前这个情景,让我突然感到自责和羞愧,毕竟,他是无意的,而我却是有意的,“对不起”这三个字就在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师:谁来说说,这个片段亮点在哪儿?
小作者,他说的对吗?
板书:心理
看来,不用写“我想”两个字,我们也能读出是人物的心理描写。
运用人物心理描写让我们读起来感觉怎样?
从你的心理描写中能看出你此时很矛盾,想说却又不敢说,心理活动刻画得如此细腻!
板书:细腻
揭题:这几位同学都在作文中注意到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于细微处见精神”,如果能恰当安排好细节描写,就可以让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我们今天的作文讲评主题就是— 让细节点亮全篇(板书)
我们都知道,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要改的话,先要知道文章问题在哪儿?我发现了咱们作文中存在了几个共性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像小医生一样诊断一下。
“大眼”病
她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
她那明亮的大眼睛在脸上显得格外有神。
她长得不算很漂亮,浓眉大眼,红润的嘴唇。
一双明亮清澈的大眼睛,樱桃的小嘴。
师:你发现了什么?
写人物总是要写眼睛,不是炯炯有神、就是水灵灵、水汪汪,这是一种作文中外貌描写的常见病——大眼病。
小眼睛就不能作为特点去写吗?谁来读一读
这小子,那原本就不大的小眼睛更是眯成了一对“破折号”,两只“狡猾”的小黑眼珠三眨两转悠,一个新的“鬼点子”马上出来了。
你读出了什么?
2、“太全”病
师:来看这个片段,除了存在大眼病以外,你发现还有什么问题?
他长着一双樱桃般的大眼睛,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一对深深的酒窝,还有一副能说会道的嘴。
师:看这几幅漫画,知道是谁吗?
你怎么看出来的呢?
不同的画家在画李咏的时候,都重点抓住了他脸很长的特点去画,我们一看就是他不是别人。写作文也是一样,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反而觉得没什么特点了。这是外貌描写当中另外一个常见的病——“太全”病。
他瘦得像豆芽菜,而且是那种脱水两三天之后的蔫豆芽。他瘦得叫人担心,以至于关心他的人总是劝他——风大的时候尽量不要出门,即使必须出门也要离树远一点,离水远一点。他瘦得是那样的彻底。假如医学院的学生要学习人体骨骼的位置,看看他就一目了然了,视觉效果绝对不亚于医学标本。
师:对比这两段,你读出了什么?
一下子将他瘦的特点展现出来了
板书:外貌 特点
3、“我说”病
师:这次作文中,部分同学都注意到了人物的语言描写,读读这个片段,你读起来感觉怎样?
我说:“你怎么拿我的笔?”
他说:“我不知道这是你的笔!”
我说:“别装了!你怎么可能不知道?”
他说:“真的不是我拿的!”
师:这是我们在写人物语言的时候常常犯的毛病——“我说”病,读起来很死板生硬。
能不能这样说:见此情景,我立刻喊道:“你怎么拿我的笔?”
你能像这样改一改后三句吗?
汇报
师:看到同学们的改写热情,我也进行了修改。读一读
看来这样变换一下提示语的描述方式,可以在前,可以在后,有时为了反映说话时的急切甚至可以不用提示语,读起来会更加生动。
4、“哑巴”病
师:咱们同学在描述一件事时,还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记得有一次,我去找他玩,我们走着走着,突然我流鼻血了,这可把他吓坏了,急忙把我送回家去,可家里人都出去了,无奈之下,我只能去他家了。他让我躺着,用凉水拍了拍我的头,过了一会儿就不流了。
师:对,文中的人物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用叙述语言来把这件事像流水账一样记录下来,读起来没有味道。这就是又一个常见病“哑巴”病。接下来,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让人物开口说话。
师:大屏幕上有两个情境,谁来读一读?
创设情境:
1、有一天,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同桌小丽知道了,她耐心地给我讲解。最后,我终于明白了。
2、美术课上,我没带水彩笔,是我的同桌借给了我,我很感激他。
师:请任选其一,让人物开口说话。
汇报
提出要求:说的同学声音洪亮,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看哪儿写得好!
将你的作文重点部分进行修改,让细节点亮你作文的全篇。
汇报
小结:当我们有了“细节成就完美”的意识,当我们学会捕捉到细节时,我们的文章就会散发出熠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