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体会伯牙为何绝弦,积累有关友情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伯牙为何绝弦。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这位凝神听琴的,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一个中秋节的晚上,伯牙和钟子期偶然相遇,他们这一个晋国的大夫,一个楚国的樵夫,地位身份如此悬殊,却演绎了一段流传千年的友情故事。
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伯牙绝弦。
3、师:谁来读读课题?(指名读题,注意弦字的读音。)
4、全班读题。
5、“绝”是什么意思?(断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对呀,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断绝琴弦,准确一点说,是割断琴弦)“伯牙绝弦”呢?(伯牙割断琴弦)“伯牙割断琴弦说明什么?(说明他不再弹琴了)
6、师:伯牙可是一代音乐大师呀,究竟是原因让他割断琴弦不再弹琴了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再读课题。
二、读好课文。
1、师:同学们,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吗?(交流)老师告诉你一个好方法,那就是反复地读,读着读着,你就读懂了。现在我们就来读课文。
2、课件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生自由读课文)
3、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读起来有些吃力是吗?老师来考考你们读得怎么样吧。看这两个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师:句中有两个语气词,是哪两个?(哉,兮)这两个语气词相当我们今天的“啊!”读文言文讲究音断气连,语气词的后面延长一些,停顿一下,一咏三叹,这样才好听。老师来试试。(给点掌声)你们练练。谁来试试?(指名读,再男女生比赛读)
5、有些语言,是因为我们不理解才觉得难读。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看看“善”在字典中的解释:(略)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好)那“善哉”就是“好啊”,这是对人的赞美。今天我们怎么赞美?(真棒,真行!)在古代,就说:善哉!这里“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的琴声后由衷的赞美,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吧。(生齐读)
6、请看这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里的善又是什么意思呢?(擅长)一字多义现象的在文言文中非常多。师生合作读这句。
7、课件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老师觉得这是最难读的一句。“谓”是什么意思?出示字典中的解释(略)“世”是什么意思?(世界上)文言文中一般一个字表示一个意思,那这句应该这么读(师范读)生练读。再指名读。师生接龙读。最后全班齐读全句。
8、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那我们来读全篇课文吧。老师跟你们合作吧,我一句,你们一句好吧。(师生合作读)现在你们能一口气读下来吗?试试吧。(生齐读)
三、理解课文。
1、师:我们能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具体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默读课文,用“ ”画下来。
2、交流:课件出示句子:(略)
“若”是什么意思?(好像)江、河:指长江,黄河。再快速浏览一下注释,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的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听后,就说:好啊,高高的就像泰山一样;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听后,就说:广大的就像长江,黄河。
3、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古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我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4、课件播放古琴“高山”片段:听,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到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高耸入云、巍峨、峰峦雄伟)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练习一下,开始。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下?多指名学生读,师及时评价。
我们一起来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5、伯牙转轸[zhěn]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从他的指间浩荡流出(音乐“流水”片段)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呢?(指名生回答,针对生的回答,师让生读)你脱口而出,你满心赞叹,你情不自禁地赞叹:
6、师: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懂得,这就是文中写的(——)课件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7、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我来给大家读读。
课件出示资料链接。
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想通过琴声表达怎样的志向和胸怀吗?(指名生回答)
这样说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而是在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宽广的胸怀哪!(板书:志)
8、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练笔,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全场掌声)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9、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10、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11、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12、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指导读好这句,“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
13、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学生阅读资料)
14、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
(生齐读全文)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6)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
(生集体激情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师:同学们,“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故事。(读课题)
2、同学们,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伯牙子期这样的友情故事,老师为你们推荐几个,课后去看看。
课件出示: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吻颈之交: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张飞的故事。
割席绝交:管宁,华歆绝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