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少年闰土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背诵第一自然段。
4. 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六年及上册的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形式与现在的表达习惯不同,写文章的年代也与当代距离较远,因而,学生对文中的一些语句,表达的含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学生查资料。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注意课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写的方法,我们可以从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来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和内心活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并从中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真正了解闰土是个有丰富知识、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海边的少年,他是大文豪鲁迅笔下《故乡》里的人物,他叫什么——(学生)闰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文言词汇。
课件出示文中较难理解的六处句子,师生交流理解。
如: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相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指名读。)
师:其间是什么意思?(中间)课文里是在谁的中间?(在瓜地的中间)“带”字现在怎么写?和学生一起书空“戴”字。
其它句子理解方式同上。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读和理解词意,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和白话文交替阶段时,文章词句的特点。)
三、梳理文章脉络
1.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完成大屏幕上的问题(看看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交流答案:
回忆——相识——相处——别离
四、回忆中的闰土。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一段。
2.指名读第一句。
师:在问答的过程中适时指导朗读。
3.生齐读第一句。
指名读第一句,师适时评价引导。
再齐读。
4.师: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时的闰土,你会选什么?(机灵,机智勇敢,勇猛,眼疾手快)
把自己想到的词批注在这句话的旁边。
五、相识中的闰土。
1.师:找一找,描写初识闰土的句子。
课件出示闰土外貌描写的句子,学生齐读。
2.师: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闰土,你想到什么?(可爱的,朴实,健康)
从回答中选一个词批注在这句话旁边。
3.师和生总结:在闰土的外貌描写中没有五官的详细刻画。
课件出示丰子恺的漫画,找出两个大师对人描绘的相同点。(都没有五官的具体描绘,但人物形象鲜明。)
总结出:我们描写一个人,不一定非刻画五官,可以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
六、相处中的闰土。
1.阅读相处片断,用四个字概括都讲了哪些事情。
2.学生回答交流,师适时引导总结。(课件出示: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沙地跳鱼)
3.读这几件事,分享闰土那无穷无尽的新鲜、稀奇事。(学生自由朗读后,谈体会。)
师:这个时候的闰土用一个词概括。(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选一个词备注在旁边。
4.课件出示(14)(15)自然段,学生齐读,师指导读出情不自禁的羡慕,不由自主的感叹。
师: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让你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井底之蛙)
5.教师再次引导感悟后,体会“我”的不满、遗憾、向往。
6.一起看图片,再次分享闰土的快乐。
七、忆闰土。
课本打到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家道中落,遭遇变故,逢到困苦时,他会想起自己的玩伴闰土,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八、师总结,结束本节课。
同学们整整三十年,烙印在作者心中的就是这样一幅绝美的画面。我们今天的课堂,不仅认识了一位机智勇敢、质朴可爱、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也感受了一副如此绝美的画面。 更重要的是我们重温了一段闰土和“我”儿时的天真的玩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