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怀念母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重点理解:弃养,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生身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领悟怀念的背后是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与悔恨。
初读此文感受颇深。不由想起自己母亲的离世,由此想到了这些孩子可能不理解,当然每个孩子对母亲的爱都自己独特的感受,但这篇文章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所以要补充一些课外资料季羡林的《赋的永久的悔》《寸草心—我的母亲》,视频资料,播放2006年季老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理解感悟。学文后播放视频资料《时间都去哪了》帮助他们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体会作者对生身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领悟怀念的背后是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与悔恨。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师:我们每一个孩子对于自己的母亲都有着一份独特的爱。百岁老人季羡林他对自己的母亲却有着极为深切与细腻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先生的散文“怀念母亲”(板书:怀念母亲)孩子们让我们齐读这四个字。季老是我们的国学大师,季老在2006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当年的视频。(播放视频)
师: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他的内心深处,你们会有着不一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师:请同学们快速自由的读课文,注意1、把字音读正确2、把难读懂的句子读通顺3一边读一边想,你都知道了什么?。
这篇课文读完以后,哪些内容你愿意与大家分享,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母亲去世了
师:“去世”一个词在文中用的是另外一种说法,谁能找出来?(弃养)
师:弃养是指父母去世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学生说到怀念母亲的心情。
师:作者对母亲的心情,用两个词来表达,你们找出来了没有?(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什么叫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学生解释词语的意思。
师:因为某件事吃下饭,睡不着觉,我们把这个意思叫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学生继续分享读懂的内容:两位母亲 对母亲的思念梦里梦见母亲等
师:刚才通过读书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作者除了思念自己的母亲,还思念着自己的祖国母亲,季羡林先生有两位母亲,一位生身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课文哪里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母亲的浓浓爱意。(第一自然段)我们一块来读读这个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祖国母亲生身母亲同样重要)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读的这种感觉特别好,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真的很用心。季羡林先生有两位母亲,一位是生身母亲;还有一位是他的祖国母亲(板书:生身 祖国)。
师:季羡林先生有两位母亲,一位是生身母亲;还有一位是他的祖国母亲。终其一生他怀念着他的这两位母亲,由于家境贫寒,季羡林在他六岁的时候,不得被他的父母送到城里寄养在他的叔父家,这么多年,他们母子很少相见,季羡林在19岁离家后就在也没有见过母亲,在他95岁时还会经常梦见自己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生身母亲,季羡林先林到底对他的母亲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我想我们师生接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一同感受季老内心深处的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除去标点,153个字。但是实际上作者想说的其实就是一个字,你觉得在这段文字中,他最想说的是哪一个字呢?现在请你静下心来再读课文,你发现是哪一个字?请你把他画出来(爱、离、痛、思、恨、伤、怀)。
(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 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师:我发现同学的观点越来越多了,刚才我在想,思、伤、痛,我们都能理解,其中一个恨字(板书),这个字很难让人理解,季先生对母亲的恨,恨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恨呢?请你再读一读这段话。把你读到的在文章中做批注(教师出示换灯: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生:他恨的是他自己没能在母亲身边多呆几天,在母亲身边呆的太短。
师:都说到了季羡林离开母亲,季羡林是几岁离开他的母亲,(六岁)他是几时失去自己的母亲的?(大学二年级)算一算,大学二年级大概是二十岁,可是你们知道吗?最后一次见到他的母亲是在八年之前,整整八年没有相见。日日夜夜的日子,都是思念,但终于可以见面的时候,我们来看一看,见到的又是什么呢?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课件:补充资料: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读到了。-----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师:当年的思念,当他们母子终于可以相见的时候,母亲的白发能看到吗?(不能)母亲的面容是怎样的?能知道吗?(不能)所以此时此刻带着你的体会再读一读这段话。课件。学生齐读。
师:注意有一个字“只”在母亲身边呆过几天,“只”字你们再读,我们读书时候,要从一些字一些词中读出感受,你从只字里里读出什么?
生:想多呆几天,然而又回到了城里。
师:一个“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内因的不舍语无奈,你还从哪里读出了这种恨(课件: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生谈恨母亲离得太早,恨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
师:作者恨母亲离开了人世,你从哪里体会到母亲去的太早?
生: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到四十多岁
师:是啊,四十多岁的生命实在是太短了,所以我恨的是什么?恨的是上天对母亲的不公,让我年纪轻轻的母亲早早的离开了人世,让我善良勤劳的母亲只活了四十多岁,有同学说到他恨自己的愿望没能实现,那么季先生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愿望呢?请同学们一齐读一读(课件补充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回到刚才的课件)季先生他恨的是什么?生:孝心没能实现,养母亲。未能尽孝)
师:季老的终天之恨也触痛了陈老师的心,我想起了因车祸而过早离开的母亲,我想读读这段话,以此表达对我母亲的深切怀念,可以吗?(教师读)(课件: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师:读完这段文字,我的心情沉甸甸,我与季老的心情一样,真想哭。象这样充满悔恨的文字,在季先生的文章中,到处可以看见,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比如:那是在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课件(补充资料: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我请同学读一读,配乐读,同学们我们一起再读一读。齐读。
过渡:师:季先生被我们称为国学大师,称为国宝,但是就是这些常人难以岂及的荣誉,但是他却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时间一天天的过去,那么想问问同学们,季先生的这份恨有没有淡然了呢?季先生又到了哥廷根的小城,异地的风情使得季先生淡忘了么?沿着读书的痕迹,让我们来看一看季先生11月18日写的日记,一边读一边想,这则日记又写了什么?
生:房东太太坚定的信念,盼望儿子回来。
师:房东太太知道儿子要回来,她怎么样?(高兴的不得了)
师:什么叫高兴的不得了?(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高兴的不能再高兴了)。
师:在高兴的不得了后面,有一个什么?(省略号),省略什么?房东太太高兴的不得了,她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向别人说,说自己的儿子回来了,会做饭,做站在窗台等待儿子回来,做他喜欢吃的菜)
师:但是他的儿子回来了没有?(没有)
师:直等待儿子归来的房东太太,让人感慨万分,听说“儿子今天回来”,她可能沉浸在久别重逢的臆想中,她可能忙碌着用各种方式来接迎儿子的归家,或置餐款待,或伫足家门翘首以盼,房东太太的儿子没有回来,也许明天,后天,他就回来了,可是季羡林的母亲呢,他等到了自己的儿子回来了吗?一起读读这段话,学生齐读(出示课件:补充资料;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季老无数次地梦着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而泪光朦胧,怎能不捶心痛怨。所以此时此刻,季羡林的心情是三个字(课件:补充资料:我看了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我真想哭!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千言万语都融在这句文字里。请你再读一读这段话,学生个别读。
师:我感觉到了你们那种沉甸甸的心情,有人说,时间可以治愈伤口,而对于季羡林来说是(课件: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学生齐读。
师:一想到母亲,读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痛是无法迎养母亲之愿所致,是无法膝前尽孝所发,也是自小寄人篱下所引。读书读到这里,我们想一想在这个恨字的背后,你读到的是什么?(爱 一份浓浓的爱 板书:爱)
师:此时此刻,让我们再读第二段,你的感受一定不一样。
师:此时此刻,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咱们来一起听听。
师:听了歌,让我想到了孟郊说的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我想听一听你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生谈想法,布置作业,收集季老资料。
师:同学们真情的流露,浓浓的情意,让老师为之感叹。这节课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季老对于母亲的无尽的怀念,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同学们让我们珍惜身边人,抓住机会,让人生少些遗憾。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季羡林先生不仅怀念生身母亲更怀念祖国母亲,下节课一同再感受季羡林先生对祖国母亲那深沉、内敛的爱。
搜集季羡林先生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