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穷人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反映的是旧俄时代百姓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文章的细节描写以及多种方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感人之深。本设计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试图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场景,抓住感人的细节反复读书,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起学生对穷人及其美德的敬意。
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什么是善良?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直击中心,引领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人物,突出重点,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对穷人及其美德的敬意。)
(一)读懂桑娜。
1.文章很长,要想把长文读短,最佳的办法就是——找重点句段,抓关键词语。
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桑娜善良的句段。
预设:第8自然段。
这一段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哪方面进行描写?(动作)用“⊿”把动词画出来。在这段话中,你觉得哪句话最难理解?
理解重点的句子,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知道是什么吗?(联系上下文)我们来试试,“这样做”指什么?“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找找“一定要这样做”的理由。如果这样做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如果不这样做, 。如果这样做, 。
桑娜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这句话前后矛盾吗?
2.此时此刻,桑娜的心跳得很厉害,用文中一个词语来说,就是——“忐忑不安”。
“忐忑不安”什么意思?
3.“忐忑不安”就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情。具体有怎样的表现?
表现在动作上是:
表现在神态上是:
表现在心理活动上是:
你认为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应该怎样读?
选择其中的一两句来试试,想想应该读出怎样的心情?(担心、害怕、自责、不安、坚定等等)
请学生读。师生合作读。
填空:这一部分,作者抓住了桑娜的( )( )( )来描写,写出了桑娜的善良,写出了她宁可( )也要( )的高尚心灵。
(二)读懂渔夫。
1.文中不但桑娜善良,还有谁也善良?接下来,请大家默读“渔夫归来”的部分,完成练习:
这一部分,作者是抓住了渔夫的( )( )( )来描写,写出了他与桑娜一样善良,一样有着一颗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心灵。
最主要的是什么描写?(语言描写)这里主要是通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来写渔夫,现在请男女同学分角色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感受渔夫的善良。
2.最让你感动的是他说的哪句话?
比较: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我们总能挺过去的。
请大家读一读,比较比较,“熬”能换成“挺”字吗?为什么?
“熬”字能突出渔夫的善良,突出他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3.这一部分,作者没有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其实,这时候的渔夫心里也曾想过很多,现在老师想请大家也来当一回文学大师,像托尔斯泰那样来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大家可以尝试省略号,问号、叹号的运用。
完成小练笔: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一环节紧扣“善良”这一美好品德,让学生把长文读短,让学生学会找重点句段,抓关键词语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练语言的平台,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1.桑娜和渔夫不但勤劳,而且善良。他们都有着一颗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他们的善举如一首心灵之歌在奏响。
此时此刻,你有话想对他们说吗?
2.文中的结尾在桑娜拉开帐子后戛然而止,让人浮想联翩。渔夫看见了怎样的一幕?这一大家子今后的生活又会怎样?西蒙的孩子长大后会感恩吗?请大家课后来当一回编剧,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来续写这个故事。我期待着大家的大作。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进一步强调想象的重要性,充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能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主人公的善良美德。)
1.完成小练笔:续写。
2.摘抄文中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
3.阅读托尔斯泰的作品。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环节,既有利于课文主题的强化,又有利于扩大阅读面,促使学生接触名家名篇,把兴趣推广到课外阅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