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借助注释、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背诵课文。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二篇文言文。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学生能根据以往的学习方法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但是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字多义”的现象,如何联系句子,变通地解释能力较差。学生能够体会伯牙与钟子期的友情。但是不能深刻地体会“伯牙绝弦”那种知音难求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欣赏乐曲,引出乐曲背后有一个动人传说,齐读课题。
1. 课前学生初读了课文,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2. 订正读音。
3. 了解学情:读文时哪些句子不好读?
4.重点指导: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出恰当的停顿。范读,指名读,齐读
5.齐读全文
1.回忆方法:第一篇文言文用什么方法理解字词句的意思的?
明确:根据课后注释与查阅工具书理解。
2.自学:轻声读课文,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说句子的意思。
重点指导“善”
(1)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指导:在我们学习文言文时,只用到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缺少的一位老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或者《古汉语词典》
(3)出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义项:
① 好,好的,善良的。
② 友好,亲善。
③善于,擅长。
④爱惜。
⑤应答之词。表示同意。
⑥副词,好好地。
(4)选择义项并带到句子中说说句子的意思。
总结语:一字多义,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我们就是应该查阅字典,结合句子来揣摩它的意思。
4.巩固方法: 理解“谓”: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出示“谓”的义项:
①告诉,对……说。
②叫做,称为。
③认为,以为。
④通“为”。因为。
学生汇报:选择的义项并带到句子中说句子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说课题的意思。
(一)高山流水遇知音
1.图文相连确定课文人物:你们能确定插图中的人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预设:弹琴的是伯牙,因为伯牙善鼓琴;听琴的是钟子期,因为钟子期善听。
2.补充资料:伯牙,钟子期,及二人相遇的情景。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伯牙与钟子期的资料。
教师补充资料:有一年中秋,伯牙乘船到汉阳江口,突遇大雨,就把船停在山边避雨弹琴,偶然遇见钟子期。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太好了,我仿佛看到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妙极了,我仿佛看到了广阔的江河!”伯牙惊喜地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能听懂我的琴声啊!”
(二)高山流水悟知音
1.引导画批:课文哪些句子表明钟子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轻声读课文,画出句子。
2. 指名读画出的句子
(1)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谈自己的理解
3. 引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叹道……?
志在流水,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
4. 引发想象读出体会:这是怎样的泰山啊?这是怎样的江河啊?
预设:高高的泰山,高大峻拔的泰山,高耸入云的泰山……
广大的江河,奔流不息的江河,水光潋滟的江河……
补充材料指导朗读:泰山乃五岳之首,不仅高而且险峻。杜甫在《望岳》一诗中说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出泰山的巍峨。
【设计意图:借助想象,引用诗句,使学生感受到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阅读时个性化的行为,通过想象,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
5. 创设情境,引发想象:伯牙的琴声仅仅是表现了高山流水吗?可能还会表现哪些景色呢?
6. 师生配合读: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无论伯牙想什么,他的琴声里就能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种境界就叫做“知音”。
7.深悟知音:伯牙善鼓琴,仅仅是她弹琴的技巧好吗?他是用什么在鼓琴?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而钟子期是用什么在听琴呢?他们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他们都是用心在弹琴,用心在听琴。从“志,念”两个字体会出的。他们不仅是音乐上的知音,更是心灵的知音。
心与心相通,这才是知音的真谛。
体会心情:伯牙是名满天下的乐师,在遇到子期之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
(1)引读: 但是当他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说……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也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说……
(2)学生谈感受(谈没有知音的苦闷与遇到知音的快乐)
(3)朗读表达情感。带着高兴,激动之情齐读前四句。
(三)高山流水哀知音
1. (播放忧伤的乐曲):就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乐师和一个山野樵夫成了知音。他们相约第二年中秋在此相会。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前来。可等待他的却是子期的死讯。闻此噩耗,伯牙一定……?
2. 学生谈感受。(悲伤,难过……)
3.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带着悲伤的感情读。
4. 出示《警世通言》第一篇《伯牙摔琴谢知音》中,冯梦龙写的句子:伯牙闻言,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余地。
5.再谈感受。(悲痛欲绝,撕心裂肺……) 带着这悲痛欲绝的感情再读句子。
(四)破琴绝弦谢知音
1.引读:当伯牙来到子期坟前,他又为子期弹起那首《高山流水》。可惜当他志在高山时,再也听不到子期对他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他志在流水时,再也听不到子期对他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于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深悟“破琴绝弦”:对于一个名满天下的琴师来说,音乐相当于他的什么?琴又相当于他的什么?他破的仅仅是琴弦吗?
预设:音乐是他的生命,琴弦是他的灵魂。他破的是他的生命与灵魂。
他破的是自己的心,他的心随着子期去了,留下的仅仅是自己的躯体,再也没有了欢乐,留下的仅仅是孤独,寂寞。
再也没有知音乐了,还弹琴给谁听?图留着伤悲。
3. 再解课题:现在你怎样理解课题?
1. 配乐朗读:虽然琴已破,心已碎,但是他们的知音之情却千古流传。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再次诵读全文。
2. 背诵课文:后来 “伯牙绝弦”就成了知音的代名词,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在今天的湖北武汉修建古琴台,就让我们在《高山流水》乐曲中轻声试着背诵这个故事。
3. 指名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