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唯一的听众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语言、神态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
3、理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学习语文的方法,一方面学生知道写人的文章应该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描写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的情感。另一方面,学生的能力还不是很强,知道该抓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描写,但是如何抓?学生还不是很有方法。基于学生的现状,我在设计时,为学生搭建了各种理解的桥梁,如:换角色的体会、感悟、朗读等。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在家里,父亲和妹妹怎样评价“我”的琴技?(板书:音乐白痴)是谁最终改变了“我”?老妇人到底为“我”做了些什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片小树林,去那里探个究竟。
(一)、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2至8自然段,分别用“——”和“~~~”画出描写老妇人语言和神态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感受。
1、感受老人语言中蕴含的鼓励。
(1)、“我”和老人初次相识,老人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生汇报:“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为什么要溜走?现在看来,到底是谁打扰了谁?那老妇人为什么说是她打扰了小伙子呢?(听到了他那难听的琴声,感觉到了他内心的沮丧,决心将他留下来,帮帮他。)(依学生回答,板书:爱护)生齐读这句话,感受老人的美好心灵。
(2)、老人为了让“我”踏踏实实地把琴练下去,接着对“我”说了什么?(“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读完这句话,你想说些什么?如果让你面对一个聋子练琴,你觉得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可以心安理得的拉琴,没有心理压力,拉好拉坏她听不见。)老人为了让“我”练琴时,没有心理顾虑,宁愿说自己是个聋子,这是老人对“我”的——(板书:鼓励)多好的老人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老人的良苦用心。
(3)、当“我”示意自己拉得并不好时,老人又是怎样鼓励我的?(“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去掉“每天早晨”你再读一下。有什么不同?老人表面上每天早晨做我的听众,其实她的真正用意什么呀?(让我持之以恒地把琴练下去)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重读“每天早晨”。
(4)、在老人的鼓励下,“我”终于鼓起了勇气,练起琴来。在以后的日子里,老人总不忘说上那句话,哪句话?(“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是老人对我的什么?(夸赞)从老人的夸赞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小伙子的琴技怎样?这样的夸赞,对小伙子会有怎样的影响?
(5)、文中有一句老人的话与其他的不一样(“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有什么不一样?(间接引语)你能用老人的口吻说出这句话来吗?什么样的琴声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这说明了什么?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老人诗一般的语言,进一步感受一下老人的真挚鼓励!(出示含有老人语言语段,师生配合有感情地朗读)
2、透过眼神体会内心。
如果说老人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那平静的眼神则是无言的激励。
文中第一处:“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那时我正准备干什么?(溜走)她那平静的眼神仿佛在对我说什么?
第二处:“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那是我正在干什么?(在小树林练琴)她那平静的眼神仿佛在对我说什么?
第三处:“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这时我的琴声怎样?那深似潭水的眼神仿佛在对我说什么?
四、领会“我”的变化。
默读课文7、8、9自然段,画出表现“我”心理和行动的变化的句子。
生汇报:以前沮丧,现在兴奋,有了自信;
以前不敢在家练,现在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
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现在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
以前“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现在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
了解老人的真实身份。听到这一真相,我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感觉?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我取得了怎样的成功。(板书:音乐演奏者)
这巨大的变化离不开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引读: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出示老人的话)老人那一声声真情的鼓励仿佛仍在耳边回响,齐读老人的话。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是啊,人与人之间只要多一份鼓励和爱护,就一定会产生奇迹!
唯一的听众
鼓励
音乐白痴 音乐演奏者
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