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怀念母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正确认读并理解“真挚、朦胧、寝不安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生身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3.品词析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课文距离学生生活远,有些句子难以理解。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朗读情感也会缺乏。要通过补充拓展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
2.字词教学老师要注意适时给予指导,如:“朦”字右边部分是“蒙”,中间不要少了一横。
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对生身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一、揭题导入,走近季羡林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位国宝级的大师,他的名字叫季羡林,对于季老,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三贯通,上学期,我们还学过季老的一篇文章,那就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生回答)文中季老赞美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可贵精神,下面请阅读季老的简介,加深对季老的了解。(同时出示季老的简介)。退去这些耀眼的光环,今天他是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出现的,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去品味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怀念母亲。(板书课题) 2.让我们齐读课题,用你的读,清楚地告诉大家课文写了什么。(生齐读课题)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对母亲的平凡而真挚的情怀吧。
二、整体把握,轻叩文本
1.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生词的掌握情况
3.谁能说说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什么?
三、由疑导学,品“失母之恨”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诱发疑问:这段回忆留给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2.生读后汇报
3.假如老师让你把这段文字读成一个字,你能把它读成什么?
4.请你们把目光再次回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5.生汇报
6.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无比悔恨呢?
7.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想些什么?
8.品读“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9.读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二)品读作者11月18日的日记
1.从这篇日记里你体会到什么?
2.写话:(分成两组)
一边同学写一写母亲着急的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写一个情景。 另一边的同学写一写作者此时心中的想法。
3.为什么母亲的离去让作者永久的悔恨呢?老师从作者的文章中摘录到了他母亲的一段话。(齐读)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季老对于母亲的无尽的怀念,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有一句古诗道出了如季老一般的儿女的遗憾,我们要懂得珍惜身边人,抓住机会,让人生少些遗憾。 出示:天下儿女的遗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2.作者身在异国他乡,仅仅是对生母的思念吗?请看:(课件录像)温总理为什么会五次探望季羡林吗?那是因为他心系国家、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即使在病榻上,仍不忘建言献策促民族振兴,其人格力量更让人敬重钦佩。下节课我们学习他对祖国母亲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