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感受第9自然段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情感美。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8.9两个自然段,背诵第九自然段。
3.分辨9自然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并尝试运用。
分辨9自然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并尝试运用。
二、教学过程预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月光曲》,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指生说,教师评价)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继续徜徉在这优美的文字中,用心去感受音乐的意境美,用心去体会人物的情感美。
三、围绕重点,深入领悟
1.品味语言,感受意境美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课文的8、9两个自然段写得最美。那默读8、9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美?画出重点语句,做一做批注,遇到不懂的地方和同学交流一下。
师:谁先来说说你感受到的美?
1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引领学生感悟:“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说当蜡烛被吹灭后,月光照进了窗子,这给黑暗中的茅草屋增添了神秘感。让屋子里的一切都变得很朦胧,很美。同时,这个比喻句也是作者的一次联想,是联想让这句话变得很美。
2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引导学生感悟:“清幽”本意是秀丽、幽静。在本段中出现两次,便创造了本段美的主旋律,那就是“清幽的美”,而这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之前的一种环境的描写。】
师 :“清幽”的两次出现把茅屋里的美推向了极致,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于是,那美妙的月光曲便从他的指尖轻轻地流淌了出来。那谁来读一读这一段,看能不能把这种清幽的美读出来。(指生读、齐读)
3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出示课件“图片+文字”)
【引领学生感悟:“水天相接”的意思是水和天连接在一起,月亮就从这样的地方升起,这是多美的景象!“霎时间”表示极短的时间,月光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洒满了整个海面,大海上显出一片柔和的美景。接着进行语言训练,围绕学生对关于“明月”诗句的诵读,指导生想象画面,读好这两句话。】
4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出示课件“图片+文字”)
【引导学生感悟:这两句话作者一连用了“穿、刮、卷、涌”等几个动词,把月亮升高和大海上风卷巨浪的动态美写了出来。引导生再次想象大海上的变化,读好这两句话。】
5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引领学生感悟:月光已经洒满了整个海面,而大海也在这月光的照耀下变得波涛汹涌。这里变成了宽阔、自由的天地,这里是光明、美好的景象。】(出示课件“图片+文字”)
师: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幅绝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啊!(板书:意境美)
2.聆听乐曲,感受音乐美
师:这么美的意境,其实是穷兄妹俩听贝多芬即兴弹奏《月光曲》时所联想到的,那看一看这三幅图片,读一读这三段文字,相信大家就能从这美妙的境界当中感受到《月光曲》的变化。
(给学生少许思考时间)(课件出示:一开始曲子是( ),接着曲子有了变化,变得( ),到了最后曲子就变得( )。学生回答)
师:月光如水的晚上,这琴声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多美的曲子啊!下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欣赏这首《月光曲》,边欣赏边在脑中想象那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画面。(教师播放《月光曲》,学生欣赏)
师:听完了这首曲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画面)
师:看,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不仅能让我们陶醉于无尽的想象之中,还能给予我们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音乐美。(板书:音乐美)
3.用心体味,感受人情美
让我们再来看看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时情感的变化吧,这不正是月光曲的变化吗,这不正是皮鞋匠兄妹联想到的那些画面的变化吗。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是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时,他的心中便产生了一分触动。
女生齐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师:当贝多芬走近茅屋,看到盲姑娘兄妹手足情深时,他的心中便充满了感动。
男生齐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当贝多芬巧遇盲姑娘兄妹这对知音后,他的内心便充满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充满了对社会制度不公平的痛恨,他万分的激动。同学们齐读。
学生齐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情深让我们为之感动,贝多芬关怀劳苦大众的高尚情怀更值得我们去敬重。这就是人情美!(板书:人情美)这一段话从文字到画面,从音乐到情感都是那么的美,那就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共同来感受一下贝多芬音乐的魅力。(齐读)多美的曲子啊!贝多芬是花了一夜的功夫才把曲子记录了下来,那我们就把这曲子连同那美妙的联想一同记到我们的心里去吧!开始背诵。
师:谁想背?(指名背,)谁还想背?那我们齐背一遍,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端起书来朗诵。
三、揣摩写法,尝试运用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段文字,这一段之所以写得很美是因为除了写实的部分还有联想的部分,现在请你用直线快速划出联想的部分,哪些句子是联想?
师:那又是通过哪些词引出来的呢?
生:仿佛、好像(板书:仿佛 好像)
师:说得好。现在老师把联想的部分去掉,你们再读读,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出示补充材料,学生尝试用“仿佛、好像、”加联想】
师:看,这就是联想。记住,文章因为有丰富的联想而生动,因为有丰富的联想而动人。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但感受到了音乐的意境美,还体会到了人物的情感美。特别是音乐家贝多芬那博大、高尚的情怀更值得我们去深深敬仰。课下去读读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相信你会对贝多芬和他的音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下课!
【补充材料】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桃树、杏树、梨树的枝头上都开满了花。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叫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鸟儿在枝头上呼朋引伴,好一派迷人的景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