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师:孩子们,我们先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老师出示一个词语,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课件出示:杨柳依依)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
生:(自由回答)
现在加大游戏的难度:要求前面两个字是描写景物,后面两个叠字描写的是景物的特点。
师:老师这儿也收集了一些词语(出示: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白雪皑皑 波涛滚滚 ……)大家有没有留意观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些词描写的都是大自然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1、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孩子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达官贵族打扮的,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衣着布衫的,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
2、解题:指名读课题(评价),正音——“弦”,齐读课题。老师想请教大家,课题中的“绝”是什么意思?课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是现在不弹了,还是……说得真好,这肯定是篇耐人寻味的作品,让我们快点走进文章中吧。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137页。大声地自由练读(不要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师:谁自告奋勇起来读一读,老师想听到你们准确的发音和响亮的朗读。评价:第一遍读文就这样准确,流利,让老师佩服,真的很棒。
(二)、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师:孩子们,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是不一样的,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请孩子们再读课文,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节奏。
A、学生练读
B、谁来试着读一读?
师:读得多好呀!不要老师教,你就能读好了节奏和停顿,真不简单!但是要能够感受到节奏的美,感受到文言文特有的韵味,老师认为还应该这样来读。你们听,这句老师是这么读的(课件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难点一: “哉”“兮”是语气词,相当于“啊!”“哉”“兮”要注意和前边词语连读(强调读成峨峨兮,洋洋兮,不要读成……),语气词“兮”后面要延长、要读出语断音连的感觉,才有音乐美。
还有一句话的节奏和停顿也需要特别注意。
难点二:“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的正确停顿。——理解“谓”“世”意思,明白文言文大多数时候是一个字一个词,所以“谓”后要停顿。
读得很好,听得出来你是读出了你的理解。
C、现在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默读课文,读懂意思
1、要想真正的读好文言文,还得要理解文章的意思。
下面,请孩子们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联系一下上下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默读时,贵在边读边思考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师:你们的专注学习使我感动。现在我们将默读的收获来交流、分享一下。交流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也可以用朗读来回答。明白了吗?
A、伯牙和子期分别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个字读懂他们有这个特点的?“善”字是什么意思?你真会学习!能抓住关键字来理解人物特点。
B、从哪儿看出来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的?这两个“善”字是什么意思呢?
C、后来子期死了,伯牙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D、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谢谢你,你说得很正确,很清楚。
4、有了这些理解我们再来读读全文。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师: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儿,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你们真是一群善于发现的孩子。
师:怎么理解“知音”这个词呢?
生: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心灵相通
师:是啊,知音就是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它的最高境界是能互相知道彼此心里所想的。课文中就有一个句子,道出了他们两个人已经达到这样的境界。请你们把它找出来。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你找得真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板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你能再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吗?一起再读读这个句子。。
师:伯牙心里念的是什么?
生:高山 流水
师:钟子期听到琴声后,也想到了---
生:高山 流水
师:真是——心有灵犀啊!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弹奏出了曲子,钟子期会赞叹道——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心里想到江河,弹奏出了曲子,钟子期会赞叹道——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多么美妙的境界呀。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十分忘情,十分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请闭上眼睛,静心倾听他的演奏吧!注意:边听边想像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便飞向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词形容。(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预设:生:我仿佛看到了气势雄伟的泰山。(读出它的雄伟)
生:我好想看到了高大巍峨的泰山。(读出它的巍峨)
师:让我们一起来赞叹。——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呀,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江河?
预设: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长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生读)
预设: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黄河。
师:于是,你满心赞叹——(生读)
师: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懂得,这就是文中写的,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生自由交流)
师:是啊,你们走进了文本的内心,说得真好!他的琴声可能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可能还表现了(回放课前积累)……
生: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潺潺流水,皑皑白雪,蒙蒙云雾,灼灼霞光!
师: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会怎么赞叹?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你们又会怎么赞叹?
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师:志在炊烟——
师:志在流水——
师:志在白雪——
师: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生:知音!
师:孩子们,伯牙作为当时大名鼎鼎的音乐家,一定听者无数,赞扬无数,他为什么偏偏视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那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
师:他在表现大自然雄伟壮观美景的同时,还想通过琴声诉说什么?
师:你的发言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其实,古人常以琴言志,他们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伯牙志在高山就是想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志在流水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宽广的胸怀。
师:可是,多少年啊,伯牙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演奏,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
师:有人能听懂他像江河般宽广的胸怀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般远大的志向吗?(生:更没有)
师:此时,你觉得伯牙的内心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来形容。(失落、伤心、难过、孤独)
师: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可是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可是他的抱负、他的心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理解——(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一个所念,一个必得。真是情投意合呀!这就是伯牙和子期知音的境界——既知琴音更懂情声。
师:现在,男同学鼓琴,女同学听琴,让我们在一鼓一听的朗读中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欣喜、那份柔情吧。(男女生分角色读)
可惜,好景不常在。短暂的相遇让两个人成为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他们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却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是怎样的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你能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个句子吗?
师:如果你就是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你会说些什么?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这时,伯牙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啊,音乐是他的生命,琴是他的至爱,他为什么这么做?
(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是呀,知音不在,留琴何用?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读——
师:(出示课件)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为他写下了一首挽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那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了,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呀,读—----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师指课题,生读课题)。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一起来背诵全文,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一段深情。(生齐背全文)
师:孩子们,穿越时空,我们深知“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抚古思今,我们深信“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一谢知音了,但对真情的呵护,对友情的珍爱,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真诚去追求。
搜集体现交朋结友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