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2.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
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的真挚友情,感受音乐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同学们,你们有好朋友吗?我们把好朋友比作知音,知音难遇难求,人们常说: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宋代王安石曾写下过这样一首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这首诗就源于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伯牙绝弦》。
1、初读课文。(要求:大声诵读,读不懂的划一划,读不通的多读几遍)
读通顺了吗?(检查学生读文,生汇报,生评议,教师引导)
(教师适时出示课件,读好重点句)
学生完整读文
2、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古文《杨氏之子》,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吗?(生汇报)现在,我们就用这些方法去深入读文,深入理解课文。
3、读懂了什么?
生汇报,适时出现课件,解释“善”字
教师点拨:一个“善”字 ,出现在不同句子里,意思不同,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对比理解。
还读懂了什么?
生汇报,适时指导读文。
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你怎样读?怎样体会的?带着自己理解,再读这句话。
4、完整度前三句(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5、伯牙鼓琴,只弹了高山、流水了吗?除了高山流水,也许他的琴声里还有。。。。。。(引导学生说出对文本的理解)
6、你就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说。。。。。。
知我者,------------也!这就是中国语言的魅力所在,四个字一种意境。我们在今后写作文的时候,也要用字、词创造意境,读者就会被你的文章深深的吸引住了!
7、出来这些景物之外,钟子期在琴声中听懂了什么呢?
此事,你就是俞伯牙,你会对钟子期说?
大家用一个最多的词——板书:知音。知音这个词就源于这个故事,最早指听懂琴的人,后来词意有变化了,变成知己、好朋友、理解自己心意的人、有共同语言的人。
8、知音相遇是那样快乐、幸福、情投意合,这正是---(板书)所念 必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能把对知音的理解,感悟读出来。
不管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道出他的心意,能正确理解他,这才是。。。。。。。
9、其实,伯牙和钟子期一生中只相遇过一次,他们不是那种天天相见,但是内心却时刻想着对方的朋友。记得。。。。。。(讲述故事),于是,(课件出示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一生读。
读懂了什么?子期死,伯牙心情如何?试着读一读。
1、绝---这个词用得多好呀!断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还断绝了?(生理解回答)
师点拨:生活的乐趣、人生的志向全部随着琴弦的摔断而消失了,留给自己的只有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此时他的心中只有。。。。。。(学生理解回答)
一个“绝”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俞伯牙!
一个“绝”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俞伯牙!
一个“绝”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俞伯牙!
2、你理解伯牙绝弦的深刻含义了吗?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的读一遍。
3、同学们,此时无声胜有声,请闭上眼睛,静静的回味一下这个故事。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发言)
教师评论、点拨。
4、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伯牙的伤感吧!
(教师配乐读短歌)
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整片短文,仅仅77个字,,但是这里有人物、有情节、有意境。。。。。。(适时板书)
这篇文章这么好,大家能借助黑板提示试着把他背下来吗?(生背诵课文)
喜欢这篇课文吗?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遇难求,但我们仍要怀抱希望,在生活中寻觅我们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