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初步学习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言文大意的方法。
2.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
3.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伯牙绝弦》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通、读懂文言文,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一、课前游戏
1.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好吗?(课件出示: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
①观察一下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②游戏开始,老师依次说词,学生回答。
明月 清风 炊烟 杨柳 草色 白雪 大海……
2.老师小结:同学们的积累真丰富!平时有意识地积累,对我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一起读,记住这些优美的词。
二、板书课题,解题
1. 直接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请同学们举起右手,伸出食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2. 指明读题,强调“弦”的读音。(“玄”前加弓读作“弦”)
3.学生介绍伯牙和子期。
4.解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理解“绝”的意思。)
三、学习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通、读懂文言文
过渡: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答案吧。
1.借助拼音和注释,读通课文。
①请打开课本第137页。在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另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请同学们在这两个小老师的帮助下自由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导学提示:1.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2.借助注释把句子读通。)
② 检查读书情况。(课件出示“善哉”“峨峨兮”)请学生读屏幕上的词。提问:“哉”和“兮”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追问:表示感叹的语气该怎么读呢?指导读好重点句的停顿。
(课件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小结:你看,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谁能准确流利地把这篇课文读下来?指名读全文。
2.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弄懂课文大意。(课件出示三组句子与导学提示: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生同桌讨论,师巡视指导。
②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
a.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擅长)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好)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好)
b.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心里所想)
c.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谓”是“认为”的意思,“乃”是“于是”的意思,强调“谓”和“世”是两个词,读时中间稍作停顿。)
3.再读全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过渡:理解了难句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课件出示标出停顿的全文,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
①学生自由练读。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即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
②师生合作朗读。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一起合作读一读。(课件出示五句话,竖行排列,学生读黑色字体的句子,老师读红色字体的句子。)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提醒学生注意老师的朗读。
③抓住刚才的感觉和味道,男生和女生合作朗读。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4.根据提示试背课文。老师把有些句子隐去了,你还能读吗?(课件出示半填空式课文内容。)
伯牙善鼓琴,(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
志在流水,( )
伯牙所念,( )
子期死,( )
5.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把一篇古文给背下来了!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先在小组内试一下吧?
提示:为了使故事更完整,情节更生动,我们可以在故事的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年代人物等,中间还可以加入自己想象的内容。
①学生自由练说故事,师巡视指导。
②学生推荐一名讲得最好的同学讲故事。
③学生点评。
四、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想象,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文中的哪些句子表现了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句中的“峨峨” “洋洋”是什么意思?“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你能猜出指的是什么?
②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和黄河呢?用上一个词形容,并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生练习朗读)“峨峨”读得高昂、激越;“洋洋”读得宽广、绵延。
③想象: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对话练习:师说前半句,学生答后半句。
我俞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我俞伯牙鼓琴,志在明月,你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同桌模仿练习。
我俞伯牙鼓琴,志在( ),你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小结: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老师根据回答板书:所念 必得)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伯牙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师板书:知音)
2.想象:找到知音后的伯牙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一直以来,伯牙都为没有人能懂自己的琴声,而感到寂寞和孤独,这时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朋友,他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拿起你的笔,在老师课前发下的练习单上用几句话写下来。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
(配乐《琵琶语》,学生练笔。师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记住写字三个“一”,并要注意书写的速度。)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3. 想象:子期死了,伯牙心里会想些什么?
①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老师范读此句。
②提问: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伯牙此时此刻的心情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悲痛欲绝!带着这种心情,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③从大家低沉的声音中,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种悲痛之情!古书中记载,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老师吟诵: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生一起吟诵精彩部分(课件出示)。
五、配乐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孩子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难觅的故事,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一起将这个故事传诵!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诵读课文)
板书
25 伯牙绝弦
所念 必得
知音
1、选择加粗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最
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
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延伸拓展:读一读,再完成练习。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①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一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表现朋友之间真挚感情的名言或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