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老人与海鸥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很多学生养过小动物,对于动物富有灵性的表现有一定的体验积累,同时还学习过几篇反映人与动物深厚情谊的文章,如《珍珠鸟》等,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再加上本文结构清晰、语言浅显、感情真挚,这些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处于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对于那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抓写作手法,体会思想感情;读文章,想画面;借助资料,品悟文本等,要在本课教学中更加注重巩固和熟练运用。上一单元学生刚刚对《轻叩诗歌的大门》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本节课正是他们运用诗一样的语言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舞台。教学时引导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做批注,表达自己独特的读文感受。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 写具体的。
练习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导入:出示翠湖海鸥飞翔的画面,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谈感受。 望天空云卷云舒,看翠湖鸥起鸥落是昆明人最美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老人与 海鸥的故事,寻找美丽背后的感动。
1.快速阅读课文,你能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海鸥与老人的关系吗?再说说课文主要写 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练习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1.用心读课文,画出体现老人精心呵护海鸥,与海鸥情感深厚的词句,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交流一: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引导学生抓住对老人的外貌描写品悟句子。如对三个“褪”字的理解。(出示课件: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10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红嘴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4.5元0.5公斤的饼干,老人却毫不吝惜地买给红嘴鸥,他知道那是它们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红嘴鸥制作鸡蛋饼干;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老人的节俭,以及对海鸥无私的爱。
交流二: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引导学生抓住对老人的动作描写如“撮”等体会老人喂海鸥动作的娴熟,相机指导“撮”字的书写,同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导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朗读,感悟老人喂海鸥画面的和谐美好。(课件出示: 老人 顺着栏杆 边走边放, 海鸥 依他的节奏 起起落落, 排成 一片 翻飞的白色, 飞成 一篇 有声有色的乐谱。)
交流三: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引导学生抓住对老人的神态描写,如“亲昵”等,品味老人与海鸥的深情,并展开想象,老人如何亲昵地呼唤海鸥,进入角色,开展语言交流。
2. 再次品读课文,看看在老人的遗像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画出相关词句,用心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交流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交流二: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交流三: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引导学生抓住对海鸥动作描写的词语,如“翻飞盘旋”“连声鸣叫”等,展开对话交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体会海鸥为什么翻飞盘旋不愿离去,体会海鸥对老人的留恋。
海鸥翻飞盘旋、肃立不动的的情景,一幕幕促动人心。“白鸥飞处带诗来”,海鸥有何 所思?何所忆?何所言?你能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下来吗?
老人对海鸥的爱是无私的,正是这无私的爱创造了翠湖的美丽,惬意微风里听鸥声阵阵,让我们把这份无私的爱传承下去,为生活创造更多的美丽,为世界创造更多的奇迹吧!